您的位置 首页 加盟资讯

薯条风云百度百科 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

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最关键的还是优化问题。”虽然我每天晚上还是会习惯性地打上一两把《战地风云2042》(下文简称《2042》)…

薯条风云百度百科 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

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

“最关键的还是优化问题。”

虽然我每天晚上还是会习惯性地打上一两把《战地风云2042》(下文简称《2042》),但是不论是从友人群里的讨论氛围还是论坛上的相关帖子,我都能非常明显地感知到这款刚发售没多久,还带着余温的游戏的热度在迅速走低。

近几天,还出现了一些线下店惊人折扣的传闻。

薯条风云百度百科 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

图源网络,不保真

不止是我的个人感受。尽管发售时一度在steam热销周榜连续夺冠,且在epic和steam的促销活动中都拿到了不低的折扣,但《2042》的在线人数却滑坡得相当之快:到本文刊发时间,steam仅有6800人次在线。这个数据没有计入其他平台的在线,但考虑到《2042》发售还不到两个月,也实在令人有些唏嘘。

不过伟人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并不喜欢一些听风就是雨的讨论气氛,刚好自己也是从《2042》B测体验开始一直断断续续在玩着的玩家,在这个节点,也想聊聊我在这段时间的真实游玩感受。

当然,受限于我休闲时间里想玩的游戏比较多,留给《战地风云2042》的时间其实只有五十来个小时(B测玩了大概十几个小时,不过不计在里面了),由于是专注于步战的玩家,除了贪快速部署外几乎没有体验过载具系统。

你完全可以说这个时长还不怎么够把这个游戏玩明白,但我现在打突破进攻方能拿到场均30击杀,摆烂瞎玩时也能确保KD高于1,基本是能够比较愉快的捞薯条的。

在正式发售后,《战地2042》做出了哪些改变?

从《2042》上线至今,它一共收获了3次较大型的更新,这些更新内容主要是针对游戏内存在的BUG,一些对一些开发团队认为不合理之处的调整——比如给NTW-50增加填弹时间,让它的反载具效率不至于超过RPG。

比较遗憾的是,3.1更新也过去比较久了,看来还得等员工们休完圣诞假期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希望延长玩家们游戏时长的新内容。比如新增的每周任务,每周轮换的门户模式玩法,以及64人战场模式。

在我看来,效果最显著的一项改动,无疑是突破模式中据点的调整。在初上线之时,突破模式有着一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据点设置——比如说沙漏最后一个战区的楼顶。进攻方只能通过电梯和隔壁楼顶缆绳来抵达这里,防御方可以大摇大摆地在楼顶布置空投载具,并依靠成建制的防空兵将进攻方仅有的攻击手段彻底瓦解。

而在更新后,《战地2042》取消了这些高楼点,让攻守方的游戏体验回归了一个相对的平衡,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段,敢打敢冲的进攻方其实很容易获得游戏胜利。

现在反而是防守方更难赢了

平心而论,这一系列改动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在三次规模较大的修复与更新后,《2042》目前的体验可以称得上不错。但这些内容,虽然能够稳住目前游戏内的玩家,却无法挽回舆论场中《2042》正在不断降低的声望——已经AFK的玩家不会在乎被修复的这些BUG和不合理的设计,比起修修补补,他们更想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内容。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下文会提到。

真的是吃鸡失败赶出来的吗?

这是《2042》正式上线后,在坊间讨论度较高的一个论调:《战地风云2042》原本是计划制作成一个吃鸡+逃离塔科夫的游戏,当这个计划宣告搁浅后,开发团队才在仓促中赶工制作了传统的大战场。

目前看起来,这个论调在舆论场里染得越来越像真的,以至于我有一天晚上和群友聊天时,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将其作为《2042》烂的理由。

但这个“吃鸡打造失败一转传统战地”的言论,我在互联网搜索了许久也没有找到实证。大部分流言的源头,其实都出自一位名为Tom Henderson的IGN供稿记者。

他刊发的文章(或者说是视频,反正两者都有)中,主体是对于DICE和EA的《战地》动态展开剖析,但他本人也表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自己的推断。作为非正式员工的他,自然不可能拿到所谓的“实锤”。我们显然也不能。

不过三人成虎,在大部分玩家都相信这一个说法时,这说法是不是真的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危机模式的玩法引导模糊,机制设计又过于复杂,导致人们对危机模式没有展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兴趣。

而认同这一论调的战地老玩家,则在逐条列出《战地2042》相比以往的战地系列作缺少的那些部分,试图印证“赶工”的那部分。

这些条目不是一天被罗列出来的——在最初的体验潮后,越来越多的对比和缺失都像是不断压在《2042》背上的稻草,让人们的失望愈发增加。在事实上来说,一个让人们兴趣缺失的新模式,的确“置换”掉了玩家们熟悉的战地中的各类细节,这就像你星期四去肯德基快乐消费一份8枚装蛋挞,但这个套餐却被替换成了2枚蛋挞加两大盒薯条,而你其实并不想吃薯条。

不够平衡的专家体验

可能是眼见《Apex Legends》的传奇们在社区间揽获了不错的人气,在《战地风云2042》中,玩家所扮演的角色首次从士兵变为了有名有姓的专家。可以为他们定制战术服和头盔,在收集到的头像卡片里,你还能查阅到每一位专家的背景故事。

专家系统带来了独特的技能机制。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鼓励。但也让一些系列老玩家感到不适应——比如说,由于专家数量不算多,以及现阶段个性化装束过少的关系,玩家会相对频繁地在小队界面中看到“克隆人”,违和感怎么说也是有的。

而推出的专家们,怎么说呢——就我的审美标准而言,他们的设计过于注重人设的“真实性”,趣味感的填充则相对较少,显得中规中矩,有些平庸。而想要获得玩家们的喜爱,并在社区上达到一定的传播,只是做到“真实”是远远不够的。

Pixiv可能不是一个足够客观的参考载体,不过目前在pixiv上的《2042》作品只有4个,且其中并没有专家的同人创作,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家们在创作者群体中受冷的窘境。他们或许很有魅力,但玩家们并没有get到这些专家的闪光点。

另一方面,虽然在大战场的游戏环境里,《2042》的专家平衡性问题并不会像《守望先锋》那样鲜明地影响玩家们的游戏体验,但依然决定了游戏的横向可玩性——比方说你玩腻了想换个专家爽爽之类的。

而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后,《2042》的专家能力得到了一定筛选,并很快在玩家用脚投票的结果下,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趋势。

就游玩人数上来说,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法尔科医生和天使,占据游玩人数是最多的那一批。

第二梯队则是麦凯和日舞,这两位专家拥有着非常强的机动性,一旦战场处于有着复杂地形的区域,他们的发挥就能显著超过其他专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日舞,只要据点附近存在着一处高塔或高楼,日舞就能依靠飞鼠服快速抵达周围任何一个区域,快速切入敌方的薄弱后方,甚至还能在滑行过程中客串轰炸机投掷一枚散射手雷,表现十分强势。

还有一个论外的专家则是扫描哥卡斯帕。基本上只需要找个安全地点蹲坑,就能迅速开始刷助攻蹭经验,用过的都说好。

和以上五位热门专家相比,其余专家要么不够有趣,要么相对弱势,亦或者因为使用情景有限,出场率相比之下要低了太多。

小队结算页面中经常露脸的专家们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玩法的问题都是次要的——虽然我这么说多少有点“抛开事实不谈”的感觉。但在这里,我更想引用早年IGN曾经给出《掠食》等一众游戏非常低评分的一条理由:

这些游戏存在着严重的BUG,会导致运行不流畅,甚至无法确保玩家得到一个流畅的游玩环境。

在我看来,这可能才是《战地2042》——至少是PC端——目前最大的症结所在。沉默的大多数们,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才选择离开的。

即便几次三番进行更新,对游玩的部分作出了一定的修补,但它依然没有解决流畅性的问题。我的游玩用机配置基本能够满足绝大部分PC游戏需求(10代i7+6900xt+32GB 3200内存),但在《2042》中降一档特效后,帧数依然只能维持在70~110帧,且这个帧数并不稳定,会出现骤降和卡顿,玩起来磕磕绊绊的感受相当明显。而在画面差不多的FPS游戏中,我能获得的是极其稳定流程的游戏体验。这只能理解成本作对寒霜引擎还很缺乏必要的打磨。

比较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玩家流畅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2042》还在更新后加入了64人的战场模式。

同样让我难以接受的,还有每天登录游戏的第一局前5分钟里非常严重的卡顿,基本上进行任何动作都要幻灯一次,仿佛正在即时加载这些动作的配套动画一般。以及目前还存在几率不低的存档丢失现象,偶尔登录时会需要重新加载一次教程,需要彻底大退重开才行。

老实说,任何游戏内容的实质更新,都比不上“能好好玩下去”来得重要。如果《2042》的团队还希望让这款游戏变得更好,我真的希望他们赶紧加把劲。

我希望它是“未来可期”

我还是觉得,人们爱《战地》。所以在《2042》刚发售时,很多人都有一整个列表的好友在玩着这款游戏,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对《2042》感到失望的玩家会选择回到《战地1》或《战地5》,那咋办嘛,玩了《2042》,战地的馋虫又上来了呀。

《战地小丑2042》这样极尽嘲讽之能事的作品出现也不外如是——没有巨大的落差感,人们根本就懒得去揶揄和调侃。

我太能理解人们在《2042》发售前后所感受到的期待和失望了。《战地》系列的体验是让人难忘的,在这里,英雄的平衡变得没那么重要,合作还是独狼,都可以随性而为,在习惯了小规模、快节奏的PVP对战后,《战地》的多人体验,真的能让人感受到难得的自由和惬意——至少,我不会像玩《Apex Legends》时那样在意我的场均伤害和KD了。

这也是我想写写这篇评测文章的“DLC”的主要原因。还是希望《2042》后续能够获得一次涅槃的机会,不要让那些现在正活跃在《战地1》和《战地5》的玩家们再失望了。

71,港剧第一IP又又翻车?我觉得没扑

这不是今年港剧第一次上热搜了。

但Sir肯定。

它最不需要热搜——

使徒行者3

剧还没播,一曲《越难越爱》就冲上热搜。

《使徒》系列,5年内最出圈港剧无疑。

首播在港平均收视30.5点,内地播放量达24亿。

还记得那两次火爆的全民猜卧底游戏吗?

△ 数数里面有几个卧底吧

一个IP,衍生无数经典角色,两部大电影。

后港剧时代难得高光。

续集如何?

开分后,平平无奇7.0。

你们都知道Sir是港片迷,也算带滤镜了。

但还是想说,这个分数不低,甚至还添了点友情分。

总结一句——

酷是酷的,但酷得僵硬。

《使徒行者3》肉眼可见,卯着劲干票大的。

熟悉的脸,全在。

第二季缺席的主角爆Seed (林峯 饰)强势回归。

卓Sir (苗侨伟 饰)和欢喜哥 (许绍雄 饰),撑住老辈台面。

其他人气角色,实力新秀,也各个登场。

不用管看起来像好人坏人,反正你最后都猜不到。

唯独。

少了钉姐(佘诗曼 饰)。

为填补剧迷遗憾,第一集露了个小脸。

如果说第二部是前传。

第三部,就是真正延续了主线故事。

片方猜到你会忘剧情,开头就安排了回顾:

《使徒》系列是一场别样的猫鼠游戏。

先找卧底,再打反派。

几个卧底互不知道身份,他们只知道要隐藏自己,再上位搞垮boss——

欢喜哥。

香港**片嘛,总会留下Big surprise(为了出续集)。

第一季彩蛋:

欢喜哥居然也当过警队卧底!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他,那第二季的戏份,就给他和卓sir咯。(因为请不回林峯和阿佘)

欢喜哥不负众望,和卓Sir一起搞定了boss。

怕你没过够瘾,结尾又一彩蛋。

boss有兄弟,分分钟要报仇。

你懂的,又是续集。

扳机一按,卧底混战开打。

01

灰色江湖

港片迷都懂的一个知识。

黑白两道,警察和古惑仔,从不泾渭分明。

开头一幕。

监狱,惩罚罪犯的机关;但里面的人过得好不好,关键看黑帮大佬。

曾是警官的卓Sir,靠有青金帮罩,餐餐加鸡腿。

狱友情换江湖帮衬。

一通监狱风云,就把**之间模糊的边界带到台面上。

而《使徒》主线更深一层,它说:

反派一直藏着卧底,正方总是不缺内鬼。

双方互相试探,互相跳反,互相演戏。

上一秒的boss,可能只是挡枪的小弟。

先看正方。

爆Seed哥难得回归,从他开始。

讲道理,第一部卓Sir替他杀反派坐牢,他应该回警队走正道。

转头一看,他居然玩碰瓷,还不乐意上医院。

车主也是老江湖,秒懂,表示我能搞定。

原来他是医生,名气不小。

堂堂爆seed哥,碰瓷肯定有用意,原来是借口报恩找医生做买卖。

还是桩大买卖,贩卖人体器官 ……

明眼人一下看出医生不对劲。

爆Seed嘛,不用问,重操旧业做卧底咯。

因为一个人。

他第一个负责联络的卧底,朱倩。

眼看要完成任务,却有黑警走漏消息。

一伙人把她劫到小黑屋里,一个个掏空她的肝脏……

爆Seed瞬间爆炸,他做了2个决定:

第一,再也不要牺牲任何人。

第二,揪出不法团伙和黑警。

带着任务,愤怒,他重操旧业。

另一边,找黒警的任务,落在刚出狱的卓Sir头上。

不为啥,姜还是老的辣,警队全都不够他打。

小警员假装**妹套他话,反被他套路。

甚至,还能教他们上司做事。

同样是破解密码,看看老油条是怎么操作:

章Sir:要不是打草惊蛇,我才不会用非官方途径

卓Sir:别小看民间智慧,可能比专业的更快

一次过后,章Sir表示真香,同僚点赞服气。

老司机一番操作带队,警方顺藤摸瓜找到黑警。

却不料,对方向卓Sir提出交易。

交易的物品,又是人体器官。

前6集,全香港首个大型器官走私案,带出多方混战的局面。

现在,正方唱罢,该反派出场。

头一个,新面孔。

外国商人克莱因 (马国明 饰)。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跟上一季boss一样爱用洋名)

出场自带反派气氛,老爱在昏暗的地方喝酒。

这调酒方式,高端。

上来就收买爆Seed,联手做局搞医生。

他不想分红,要做就黑吃黑。

哇,够狠够绝。

上一秒,爆Seed差点以为他要打爆自己。

下一秒,他立马反水,告诉你:

其实我系正方来的,真名韦作荣,保安局探员

看我自证好人身份,砰!

转手一枪打伤医生。

各位心里先不要???

惊喜还在后头……

6集,他就有3重身份。

外国黑商人,到保安局精英,黑帮老大失踪的儿子……

Sir当然不能认他这张好人牌。

唯一能确定的,是他狙击枪玩得贼棒(还记得《使徒行者2》的彩蛋吧,也是一把狙)。

另一个,老面孔,欢喜哥

原来第一季诈死。

带着小弟,在世界各个角落把假护照做到风生水起。

他的身份嘛,还是猜不透。

第二季,你知道他是怎么从卧底变黑帮。

那第三季,他和韦作荣到底谁是正,谁是邪?

又或者,他和卓Sir一样心知肚明:

又黑又白,不黑不白,

这个灰色世界有很多同道中人

香港的江湖,从来不是一句善恶能拎清的。

谁是忠?谁又跳反?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02

没港味?

说完亮点,我们来聊聊大家在意的问题。

三季评分,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季8分,第二季落到6分,第三季回到7分阵营。

质量有所回升,但网友始终很在意一点——

没港味。

港味,在Sir看,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首先。

它和情有关。

凡是 情,总无关对错,或多或少而已。

第一点,是情怀。

什么是港味,看几个元素你就该想起来了。

黑帮,枪战,飙车;

△ 《扫毒》

茶餐厅,大排档……

△ 《行运茶餐厅》

时代在变,画风也在变。

《使徒2》取景地从香港旧楼,逐渐向内地靠拢。

《使徒3》现代化风格更上一层楼。

黑帮大佬不坐帮,当起CEO,还感慨:

现在不上网,没法当古惑仔

剧里老港味开始消散,内地演员开始进入。

台词也夹杂几句普通话(没别的意思,看惯了TVB的观众都习惯粤语)。

△ 第一集开头的郑恺

以上是时代使然,我们无法苛责。

但该有的情怀,它没输。

火爆的场面——

酷酷的台词——

港风的布景与质感提升——

然后呢?

看第二点,情义。

《使徒3》是从这一点开始拉胯的。

港片最常见的,兄弟情。

警察有情,黑帮也有义。

这一点,Sir还是能看到《使徒3》里的影子。

同僚感情,不必说。

爆Seed想为下属报仇,又不想卓Sir再牵扯进来。

干脆只身犯险。

卓Sir,性情中人。

记得上面说的黑警找他交易吗?

卓Sir妻子莫患上肝病,要换肝。能配对的,正好就是黑警。

他为救妻子大胆冒犯规矩。

为“情”纠结的,还有黑帮。

新任崇联老大庞浩祥(就是上面那个CEO)因为空降上位,帮中元老不服,派小弟砍他。

卓Sir劝他抓小弟去立威。

他笑了:

我也当过小弟

何必为了老大的事害他们

就算他们不把我当兄弟

我也不会把他们当敌人

说的这里,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是的。

当剧集一再把格局拉大,价值升高时。

所有人的选择都太正确。

江湖是浑浊的,主角们却都干净得像小白兔。

就拿前面几集最纠结的一个选择分析。

卓Sir妻子莫羡晴换肝。

两人同时面临大是大非的抉择:

要换肝,两人必须包庇对方罪行。

要正义,两人又必须牺牲对方。

怎么选?

似乎两难。

可两人都选择了前者,且几乎没付出代价。

卓Sir毁灭了警方证据,却完全没被指控,甚至警方还求他做线人;

莫羡晴选择包庇卓Sir,可依然在突然出现的路人甲帮助下伸张了正义。

△ 小孩也是器官案牵涉者

牺牲了抉择的重量,这“情”,也变得轻飘飘。

这也是Sir说《使徒3》僵硬的原因。

它容不下“不正确”。

回过头看,《使徒1》的情为何感人?

——敢塑造“小人”

《使徒1》里的钉姐,虽为警方卧底。

但完全没有既往卧底的影子。

活泼机智,又嗜钱如命。

碰到事,总是第一个做缩头乌龟。

但朋友、亲人遇险,又义无反顾挺身。

市井里的不完美,真实讨喜。

这才是真港味。

情义,也在“小”处流露。

《使徒1》里让人难以忘却的铁三角:

钉姐、爆seed、木虱(梁烈唯 饰)。

木虱参加婆婆的寿宴时——

因黑社会背景,被在场的亲戚数落、讽刺。

亲戚1:你好像也上过报纸对吧?

亲戚2:是啊,被警察拘捕那一次嘛

这时,钉姐和爆seed赶来。

眼看兄弟被欺负,作为木虱的大哥、大姐。

两人二话不说闯进大厅,放下身段——

一个装成私人助理,让“木虱老板”处理百万生意。

一个装成酒楼老板,感谢木虱今晚承包了整个宴席(其实是他自己掏钱)。

不动声色,让小弟瞬间成为全场最低调奢华的主角。

可惜,这些以小见大的动容,《使徒3》至今没让Sir看到。

关于港剧的“情”,还有第三层。

也是Sir最想说的。

情愫。

03

港剧死不死

什么是港剧情愫?

简单说——专注

一直以来,港剧安身立命靠什么?

场面吗?

不。

搭个棚就开拍,各种五毛特效……

质感?

细节?

也不算。

台词重复又重复,服化道粗糙又邋遢。

随着时间推移,以上都在进步。

但绝不是港剧王牌。

那么,是演员?

可能。

《使徒3》,我们依然能看到香港演员的敬业与过硬的业务能力。

老戏骨自信有余的松弛。

新演员的自然与演技精进。

尤其江美仪在病床前的表现,让Sir感受强烈。

几乎素颜,脸上的斑驳就怼在镜头前,可表演丝毫没露怯。

一个眼神诠释所有深情:

可好演员,必须依托好内容。

港剧真正安身立命的,是一套成熟且娴熟的内容产出系统

港剧最突出三个类型:

律政、医疗、刑侦。

什么共同点?

法庭、医院、罪恶,天生自带冲突。

港剧始终埋头专精的——

是剧力的极致。

是反转的极致。

一个接一个卧底,一个接一个黑警……

还不够。

卧底再变节,黑警再良心发现……

成了。

简单吗?

如果这件事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依然保持水准呢。

还简单吗?

Sir曾在豆瓣看过一位TVB编剧自述。

他把传统港剧比喻成一顿“洋快餐”:

“TVB剧集,尤其**剧,已被观众看成是一种套路,就像到麦当劳点一个套餐,汉堡+可乐+薯条……有一个好处,我省了点餐考虑的时间,如果到麦当劳还要我伤脑筋点餐,我会很郁闷。

「铁探」里是有面包、牛肉、饮料、薯条,玉米,但明显不是个大大啖的套餐,因为当中还有鲜鱼、鹅肝、辣椒、latte、whisky……烹调也不遵从固有套路,所以很难取悦每一位观众……”

△ 《铁探》编剧黄小龙

“洋快餐”是一种贬低吗?

Sir不认为。

真实的汉堡店,出品快、准、稳。即使汉堡里一片生菜,也必须符合严格种植标准和检验。

《使徒行者3》只想做“洋快餐”吗?

显然不。

更大的投资和格局,它有野心;但寻求市场突围,也让它面临更严格的限制、审查和不同背景的观众。

坦白说,《使徒3》就是靠这传统手艺,拿到起码7分打底。

不因为别的。

港剧人,都是手艺人。

它幕后的剧组、演员、导演,都是长期在这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下培养出来的。

不要小看手艺。

唱衰港剧,唱衰传统TVB出品,早就不新鲜了。

演员青黄不接,导演水土不服,剧情陈旧……

论调多样。

可真那么惨淡?

不说别的。

最近胡杏儿上《演员2》,一个香港人讲安徽方言。

吊打在场一片同行。

港剧会不会死?

香港电影会不会死?

Sir相信。

当它保持专注,做好汉堡里那一片不起眼的“生菜”。

店,不会倒。

如果能加大力度,试试新配方,研究新菜式。

这老字号。

说不定还开分店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

相关问答

写日记就是写作文吗?-ZOL问答

7条回答:【推荐答案】作文是一个总称,是指学生学习写作文章,所以叫作文。中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有四大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其中,应用文的范围非常广...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