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焖锅加盟店排行榜

本文目录

炸鸡+焖锅=?百胜能靠黄记煌打赢中餐翻身仗吗?

百胜中国收购已经在走下坡路的黄记煌,主要是看中后者的餐饮标准化和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前者是百胜擅长做的事,后者是它需要加强的方面。

文/《财经》记者杨立赟

编辑/余乐

4月8日,拥有肯德基等品牌的百胜中国(NYSE:YUMC)宣布完成对黄记煌的控股权收购。百胜中国将成立中餐事业部,新收购的黄记煌,以及已有的小肥羊和东方既白都将被划入这个事业部。

黄记煌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北京,在中国和海外拥有640多家餐厅,主要以特许经营模式经营,其旗下品牌包括“黄记煌”和“三分饱”。“黄记煌”是焖锅品牌,“三分饱”则是中式快餐品牌。

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在西式快餐领域一直是行业龙头,在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快餐企业中摘得桂冠;同时,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本土化菜品也一直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在真正的中餐领域,百胜深耕多年却始终水土不服:无论是自己孵化的东方既白,还是收购的小肥羊,近年来都难掩颓势。

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肯德基、必胜客对百胜中国的营收贡献高达92%,而小肥羊、塔可贝尔、东方既白和COFFiiJOY加在一起,只占公司整体营收的占2%。

资料来源:百胜中国财报;制图/杨立赟

此次百胜中国收购黄记煌,有业内人士表示质疑。经营数据显示,2014年起,黄记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也有知情人士称,百胜中国的主要目标是供应链。“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供给其他餐饮公司,这是赚钱的。”

屡败屡战的中餐之路

从宣布收购到完成交易,百胜中国花了7个多月,才将黄记煌收入囊中。2023年百胜中国的年报里,已经出现了黄记煌的名字。在这份报告里,百胜中国提到,中式餐饮和咖啡被视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战略。

这个以西式快餐著称的餐饮巨头,对中式餐饮的野心并非一时兴起,为什么在众多餐饮品牌中选择黄记煌,或许要从该公司过去的收购经历中寻找答案。

黄记煌加入百胜中国之前,这个餐饮巨头已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贝尔、东方既白、小肥羊和COFFiiJOY,一共六个餐饮品牌,其中两个是中餐品牌,都不算成功。

2005年,百胜旗下第一个中式餐饮品牌“东方既白”门店在上海开业。该品牌以“旅途中的江南风味”为定位,多见于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时东方既白的门店数量一度达到29家,但目前其官网显示的只剩13家,其中九家在上海,另四家分布于北京、南京、深圳、苏州。

如果说东方既白是百胜对中餐的小试牛刀,那么2012年收购火锅品牌小肥羊,则是高调进军中餐市场的大动作。

小肥羊1999年在内蒙古包头成立,以“不蘸料的火锅”为主打,打破了“锅底加蘸料”的火锅铁律,一度风靡一时。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被誉为“火锅第一股”。2012年,百胜餐饮集团(当时尚未拆分中国业务)以近4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小肥羊,加上此前持有的股份,百胜的持股比例高达93.2%。

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小肥羊被归入百胜旗下后,却没有发挥出“1+12”的效果,反而日渐萎缩、业务停滞不前。

西式快餐在中国的扩张可以很成功,但很难直接将成功经验照搬到中式餐饮上。相比百胜的激进,麦当劳显得保守而谨慎。麦当劳中国CEO张家茵曾经在2023年回应《财经》记者的问询时表示,麦当劳不考虑做中式餐饮的收购,因为中餐和西餐的经营理念、方式完全不同。

对于百胜和小肥羊的联姻,一名曾经供职于小肥羊、随着收购案而进入百胜中国的知情人士对《财经》说:“这是双方都非常后悔的交易,是失败的。”

这名知情人称,百胜的确有心发展小肥羊,在品牌营销上就花了不少钱。小肥羊尚未被收购、拥有400多家门店时,营销费用只有1000万元;加入百胜后,营销费涨到8000万元。2016年7月,小肥羊与《舌尖上的中国》合作推出《寻味之旅》,花了800万元。

然而,其他很多因素导致事与愿违。“百胜擅长的是餐饮标准化,在对小肥羊的标准化改造中出现了很多冲突,比如在市场下沉过程中走样。另外,中国本土品牌和美国公司的文化冲突也难以避免。”上述人士对《财经》说。

2013年,百胜再出手收购小肥羊全部股权,小肥羊创始人张钢及创始团队全部退出,该品牌目前由百胜中国人员经营管理。

百胜中国前CEO苏敬轼曾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正式收购小肥羊后,百胜集中精力解决小肥羊“体系松散、缺乏标准化管理、继续扩张瓶颈”三大问题,在将百胜原有系统与小肥羊对接的过程中,发现工作量非常大,将小肥羊原有的物流配送、员工培训、菜单等都整合起来并不容易,因此耗费了较长时间。

据《四川日报》2014年的报道,从2012年被收购之后,通过两年的整合,小肥羊已适合加速扩张,2.0版小肥羊在菜单标准化、采购物流配送体系、店面服务体系等方面更加讲究。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百胜餐饮拥有近400家小肥羊。

显然2.0版小肥羊的扩张计划没有成功。《财经》记者查询百胜中国独立上市后至今四年的年报,2016年小肥羊在中国和海外市场的门店数量为24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加盟店。相比2014年时,门店数量缩水近一半。

百胜中国2016年-2023年连续三年的年报均指出,小肥羊所在的“其他业务”(包括小肥羊、东方既白、塔可贝尔等)营收下降,是由于小肥羊的关店和直营转加盟所致。

截至2023年底,小肥羊的门店数量为310家,其中大约290家为加盟店,直营店仅剩20家左右。小肥羊、塔可贝尔、东方既白和COFFiiJOY对百胜中国整体收入的贡献仅占2%。

黄记煌的价值在哪儿?

显然,百胜中国没有放下对中式餐饮的野心。

2023年8月百胜中国在宣布收购黄记煌控股权时表示,随着黄记煌的加入,希望在中式餐饮领域获得更强的立足点,并提升专业知识。希望凭借百胜中国的规模和系统能力,以及黄记煌的产品研发和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让此次收购产生协同效应。

根据业内人士对《财经》的分析,吸引百胜中国的,最主要的是黄记煌的餐饮标准化和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前者是百胜擅长做的事,后者是它需要加强的方面。

黄记煌的餐厅没有厨师,所有食材放在一口焖锅里,端上餐桌上的电磁炉,焖上几分钟,倒上烧制好的酱汁,便可食用,整个过程完全呈现在顾客面前。黄记煌把这种烹制方法为无厨师、无油烟、无原材料重复使用的“三无理念”。黄记煌的创始人黄耕在2023年12月底的一场行业论坛上谈及自己的经历时称,之所以创造了“三无理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早年创业期间发现,“厨师的流动大,花了心血培养完,人又走了”,于是采用了这样一个不需要厨师的模式。

“黄记煌的产品标准化和百胜的理念比较契合,可以做中餐的标准化、规模化,模式的可复制性比较高。”道资本及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创始人张涛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黄记煌除了拥有640家餐厅,背后还有一整套物资和调味品管理网络。据其官网介绍,北京黄记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各直营店、加盟店所需各类专用物资及专用调味品的营销与配送。西北、华北、华南和华东分公司负责各管辖区域的市场开拓与管理,建立了与总部公司各职能部门相对接的一体化管理网络。

北京黄记煌生产总部负责生产加工黄记煌专用调味品,具备供应全部店面所需黄记煌专用调味品的生产能力。除了提供给加盟商,这些调味品也通过电商和线下零售渠道,以“一汁成菜”的品牌进行零售,直接面向家庭市场。

“百胜收购黄记煌,供应链是一个重点。”上述知情人士对《财经》说,当年百胜收购小肥羊就是为了供应链,就像海底捞集团的蜀海。不过,小肥羊当年只把中国门店和调料供应链给了百胜,没有交出羊肉供应链。“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供给其他餐饮公司,这是赚钱的。”

靠连锁加盟扩张的餐饮企业越来越看重对供应链的把控。2023年,隶属于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的成都工厂投产,年产值约为2亿元。据杨国福方面介绍,这家工厂的进口设备占设备总数的65%,配备调味料研发中心、智能厨房实验中心等,生产规模可以满足1.2万家加盟店的调味料需求量。

“底料、复合调味料是麻辣烫的核心竞争力。”杨国福麻辣烫的创始人杨国福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一碗麻辣烫看似简单,但所用底料和配料有很多讲究,外采这些材料确实不需要重资产投入,但标准化程度会大大降低,无法保证几千家门店都是同一种口味。张亮麻辣烫并不打算自建工厂,而是考虑通过另一种方式——投资上游供应链的优质公司,或者相互持股,以强化供应链。

在零售和餐饮领域有多年经验的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及全球合伙人陈茜曾对《财经》表示,菜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供应链端越容易规整地运营、产生规模效应,总部对加盟商也会比较容易管控。

接盘还是抄底?从收购的角度,除了双方业务和发展规划相互匹配,最终价格的匹配才能促成交易。

张涛对《财经》记者说:“收购需要双方都有意愿,黄记煌可能有财务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百胜中国的平台再上一层楼;百胜选择的标的也要是它吃得下的,如果是自给自足的餐企,它也玩不转。”

近年来,黄记煌的声量大不如前,2017年它赴港上市未果,已经证明了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怀疑。

2017年8月,黄记煌的母公司煌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煌天国际”)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该公司旗下还有2016年全资收购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许留山创立于1960年,是香港老牌鲜果甜品店,其后两度易主。

煌天国际递交的招股书披露,2014年至2016年,煌天国际的综合收入分别为4.17亿元、4.99亿元、8.61亿元。2016年收入激增的主要原因是收购了许留山。细看之下,煌天国际“亲生”的黄记煌此时已显颓势。黄记煌的营收在2014年为4.17亿元,2015年达4.99亿元,但在2016年降为4亿元。煌天国际将2016年的下滑归因市场竞争、餐厅销售额减少所致。

2014至2016年,黄记煌单店每日销售的焖锅数分别为93.1、80.8、66.6;单店日销售额分别是1.6万元、1.5万元、1.3万元;翻台率分别为1.5、1.3、1.1,下滑明显。

黄记煌的扩张主要采取加盟模式。截至2017年5月31日,黄记煌拥有584家加盟店,而自营门店仅3家。煌天国际收购许留山之后,也加大了该品牌加盟店的比例。该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加盟餐厅的一次性加盟费收入及持续特许使用费收入;自营餐厅的餐饮经营及会员费。然而,总部对加盟店的监管存在漏洞,在2015年8月底以及2017年3月,黄记煌在深圳、南昌等分店先后爆出厨房脏乱、食品安全问题,对黄记煌品牌形象造成打击。

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时,煌天国际表示,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与其他行业参与者的潜在合作和整合机会、建立及推广品牌营销和推广工作、开设更多自营餐厅、海外拓展等。招股书也首次披露煌天国际收购许留山的价格为5亿港元,据港媒报道,该公司此次IPO拟筹资2亿美元,当中部分资金是用来偿还收购许留山的贷款。

这份招股书之后,煌天国际赴港上市之事无疾而终。

此后,黄记煌再无对外公布业绩情况,但仍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并无起色。据虎嗅报道,在2023年3月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的中国餐饮高峰论坛上,黄耕透露,近年来黄记煌品牌的业绩有所下滑,但公司整体上有新品牌(三分饱等)的注入,所以近四年的业绩基本持平。黄耕并未透露具体数字,但他表示,2023年公司没有发年终奖。

截至发稿,百胜中国和黄记煌没有接受《财经》的采访请求。

2023年预制菜上市企业营收五十强榜单

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业内预计,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预制菜满足了餐饮端与家庭端便捷消费的双向需求,而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宅家经济再度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同时,方便、快捷的“懒人经济”帮助预制菜迅速占领年轻人的餐桌。京东618数据显示,2023年,95后“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95.8%。

随着预制菜大行业迈入蓬勃发展阶段,一系列高景气度、空间广阔的细分赛道正在脱颖而出,并孕育出一批基本盘坚固、竞争优势显著的龙头企业。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深耕餐饮零售、预制菜产业领域,一直致力于为入榜餐厅品牌搭建从“名菜”到热卖“爆品”的零售化解决方案。

为了深入探索最新发展趋势,为行业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参考,助力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发展,上海商情信息中心重磅发布《2023年预制菜上市企业营收五十强榜单》,积极发掘预制菜优质品牌。

*本榜单数据来自公开信息收集,并按2023年度营收数值排序;表中总市值为截至2023.6.20数据。

金龙鱼

年报显示,2023年金龙鱼营收2262.25亿元,同比增长16.1%,净利润41.32亿元,同比下降31.2%。

6月,金龙鱼董事兼总裁穆彦魁在金龙鱼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表示,金龙鱼在预制菜领域的多处央厨项目已开建或投产,并有多地多个项目确定投建,未来央厨项目将超20个。

据悉中央厨房产品范围可能会涵盖营养餐、便当以及其他特定的成品及半成品餐食类预制菜产品,但不局限于预制菜。金龙鱼方面称,预制菜项目仍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未实现盈利,但前景可期。

新希望

年报显示,2023年新希望营收1262.62亿元,同比增长15.0%,净亏损95.91亿元,同比下降294.0%。

迎着预制菜的超大风口,冷冻食材企业纷纷进入赛道。公司3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把食品板块的发展作为重点业务方向。食品板块的中央厨房业务就是以预制菜为主要产品,以餐饮企业为主要客户。

永辉超市

年报显示,2023年永辉超市营收910.62亿元,同比下降2.3%,净亏损39.44亿元,同比下降319.8%。永辉超市自有品牌在持续扩充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商品项,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永辉超市自有品牌“永辉农场”新增多款小龙虾预制菜,除了原有的整虾系列产品外,近日开发了三款虾尾产品。5月,永辉超市旗下的永辉农场小龙虾整虾系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近700%。同时,永辉超市还推出了十三香、麻辣、蒜蓉三种口味虾尾新品,均为预制菜。

双汇发展

年报显示,2023年双汇发展营收667.98亿元,同比下降9.7%,净利润48.66亿元,同比下降22.2%。

据了解,双汇在去年1月成立了餐饮事业部,双汇发展已经推出家宴系列、筷乐星厨系列预制产品,未来双汇发展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加强B端和C端的市场开拓。

据了解,筷乐星厨系列中式菜肴采用的低温速冻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菜品口感、口味。未来,双汇发展将聚焦中华菜肴、预制菜、餐饮食材等产品,加强产品研发。

温氏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温氏股份营收649.65亿元,同比下降13.3%,净亏损134.04亿元,同比下降280.5%。

数据显示,温氏佳味共推出“功夫熟鸡”“大师菜系列”“功夫烧卤”等多款预制菜品,年销售额达5亿元,其中超过九成向餐饮企业和商超供应。

2023年,公司销售预制菜产品共约1.7万吨,2023年预计销售2万吨左右。

通威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通威股份营收634.91亿元,同比增长43.6%,净利润82.08亿元,同比增长127.5%。

1月,主营光伏和农牧业务的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农牧板块旗下的的食品业务,拥有“通威鱼”等水产品牌,目前已经通过餐饮大客户定制、经销商和C端(如商超和电商等)等方式销售水产品预制菜,未来还将深入推进水产类预制菜产品的开发和上市。

上海梅林

年报显示,2023年上海梅林营收236.17亿元,同比下降1.0%,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25.2%。

公司旗下苏食、联豪、爱森等品牌均有腌制、调理、预烹饪、酱卤、火锅等肉制品深加工系列产品。

例如:苏食一桌菜系列半成品,包括鸡汤大狮子头、红烧牛肉、红烧大排等产品;联豪品牌风情牛肉粒、黑椒牛仔骨、酸菜鱼片、金汤肥牛、小炒鹿肉等家庭烹饪系列,及火锅牛扒、Q弹牛肉滑等火锅系列产品;爱森品牌香酥猪排、宫保鸡丁等半成品产品。

唐人神

年报显示,2023年唐人神营收217.42亿元,同比增长17.4%,净亏损11.47亿元,同比下降220.7%。

公司6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预制菜已研发出数十种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团圆八大碗。

今年公司将从团队、产品、渠道、客户等全方面实现突破。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生猪全产业链优势,重点开发猪品类产品,对猪的副产品和特殊食材进行开发,为老百姓提供快捷、方便的菜肴。

龙大美食

年报显示,2023年龙大美食营收195.1亿元,同比下降19.1%,净亏损6.59亿元,同比下降172.7%。

龙大美食在2023年实施了战略升级,提出“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为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

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数百种预制菜,无论是预制半成品菜还是预制成品菜,几分钟内就可以出锅。单小酥肉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亿元。

益客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益客食品营收164.1亿元,同比增长14.1%,净利润1.17亿元,同比下降18.8%。

5月,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烟熏鸭肉、无骨鸡爪等预制菜及鸭翅、鸭脖等熟食产品均为优质下酒菜,也可采购公司生鲜禽肉自行烹调符合个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菜品。

儿童聚餐可选取儿童喜爱的鸡米花、洋葱圈等调理品和鸭脖、鸭翅等简便、快捷、健康的熟食产品,未来公司将结合节日安排、消费者需求及公司品类规划,不断丰富产品套餐种类,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健康、快捷的期待。

圣农发展

年报显示,2023年圣农发展营收144.8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4.48亿元,同比下降78.0%。

圣农发展6月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预制菜系列包含中式及西式预制菜。西式预制菜为炸鸡、烤鸡类西式半成品;中式预制菜如宫保鸡丁等,在叮咚平台有售。

奥瑞金

年报显示,2023年奥瑞金营收138.85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9.05亿元,同比增长19.7%。

预制菜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包装业务是公司近期重要的推进业务之一,目前公司已推出首批产品,并以自有产品和品牌合作的模式开展业务。

奥瑞金6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覆膜铁主要具有安全、耐加工、阻隔性强等优势,公司覆膜铁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标准并已实现市场化产品,产线位于浙江上虞,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预制菜等产品。

中百集团

年报显示,2023年中百集团营收123.31亿元,同比下降6.1%,净亏损0.22亿元,同比下降152.1%。

中百大厨房产品类别涉及鲜食团膳类、中式面点类、西式面包类、豆制品类、沙拉净菜等五大类别,品种数近400种。

除满足中百集团旗下的中百仓储、中百罗森、中百邻里生鲜等1000多家连锁销售门店生鲜食品经营外,还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省市机关部门食堂、金融机构、院校及各类大型活动赛事提供生鲜食品及配餐服务。

未来会加大个性化、营养均衡化的产品研发。

天虹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天虹股份营收122.68亿元,同比增长4.0%,净利润2.32亿元,同比下降8.4%。

天虹超市于2017年大力推广发展2R商品(Rk即烹、R即食)及加工切配服务,于2023年在2R商品的基础上新增Rh商品,升级及持续打造3R商品(R即食、Rh即煮、Rk即烹),目前形成以生鲜半成品、快手菜和现场手作为主的商品群。

深粮控股

年报显示,2023年深粮控股营收101.4亿元,同比下降14.7%,净利润4.29亿元,同比增长5.8%。

深粮控股1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下属深圳市深粮贝格厨房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着力开拓预制食品B端市场,致力于为企事业机关单位提供安全、营养、美味的高品质粮油食品。

以满足消费者对便当、中西日式点心、可定制调理包等产品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品质安全食品的要求。

红旗连锁

年报显示,2023年红旗连锁营收93.51亿元,同比增长3.3%,净利润4.81亿元,同比下降4.7%。

红旗连锁6月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销售的预制菜品类已超百种,公司快速食品主要针对办公写字楼的客群。

安井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安井食品营收92.72亿元,同比增长33.1%,净利润6.82亿元,同比增长13.0%。

3月,安井食品宣布拟投资10亿元,在湖北省洪湖经济开发区建设预制菜肴生产项目。

4月,安井食品发布投资公告显示,安井食品拟以总计不超过6.44亿元分步收购柳忠虎及柳静合计持有的湖北新柳伍食品集团有限公司70%股权。

该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提高在小龙虾菜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利群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利群股份营收80.84亿元,同比下降3.6%,净利润0.8亿元,同比下降43.9%。

集团智慧物流基地的中央厨房全面投产后,将进一步推出预制菜、冷冻中式面点等产品,满足菜市场专柜、超市专柜、B端客户等对预制菜的需求。

鄂武商A

年报显示,2023年鄂武商A营收71.27亿元,同比下降6.7%,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37.5%。

武商超市年初推出年夜饭礼盒和单品单盒两大类预制菜,其中单品单盒装一直有售,且品牌、品种在不断丰富;年夜饭礼盒装于2023年1月推出,涵盖红烧、煎炸、炖煮等各类菜品,线上线下同步预售,顾客扫码预定购买后,可到预约门店进行提货。

三全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三全食品营收69.43亿元,同比增长0.3%,净利润6.41亿元,同比下降16.6%。

三全食品近期推出了多款预制菜产品。公司表示,公司正将菜饭一体的微波炒饭、空气炸锅系列及北方焦炸丸子类产品等预制菜新品,逐步投放市场。

金健米业

年报显示,2023年金健米业营收67.06亿元,同比增长17.3%,净亏损0.23亿元,同比下降210.5%。

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优质粮油、新型健康食品和药品开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大米、面粉、面条、植物油、牛奶、休闲食品。

公司被誉为“中国粮食第一公司”,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1月金健米业在互动平台表示,预制菜、米粉系列是公司和大股东湖南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湖南金健米制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该公司为公司的参股公司。

天马科技

年报显示,2023年天马科技营收54.19亿元,同比增长48.9%,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21.2%。

公司对外宣布称已布局预制菜品市场多年,以天马食品及其控股子公司江西西龙、天马福荣为运营平台,推进全管控、多品类的餐饮预制菜、精深加工水产品为主的食品供应链建设。

公司构建了以“鳗鲡堂”、“鑫昌龙”等系列品牌的产品体系,公司预制菜品主要包括高端蒲烧烤鳗、高端白烧烤鳗、鳗鱼饭便当、姜母鸭、烤鲭鱼等系列产品。

国联水产

年报显示,2023年国联水产营收44.74亿元,同比下降0.4%,净亏损0.14亿元,同比增长94.9%。

国联水产是中国最大的水产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对虾加工销售企业,属于国内水产食品、水产预制菜的领军企业。

2023年,国联水产主打的小龙虾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去年下半年,公司又推出了风味烤鱼系列产品,获得市场一致好评,并有望成为公司的大单品。

业绩方面,国联水产的预制菜2023年营收8.41亿元,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8%。

广州

酒家

年报显示,2023年广州酒家营收38.9亿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食品业务实现营收30.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近80%。作为广东土生土长的粤菜名企,广州酒家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预制菜品的研发与销售。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广州酒家集团创造了速冻产品日均发货约1.1万箱,销售额同比增长36%的佳绩,全年更是价稳量增,销量达到3.5万吨。

美盈森

年报显示,2023年美盈森营收36.05亿元,同比增长7.1%,净利润0.99亿元,同比下降49.0%。经过2年多的研发投入,公司植物肉产品生态日趋完善,目前公司打造的“庖丁造肉”品牌已经向市场推出了四大系列25个单品,其中预制菜系列近期推出了广式茶点、水饺、肉酱意面等多个产品。

仙坛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仙坛股份营收33.12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0.82亿元,同比下降76.7%。

仙坛股份4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以调理品形式销售的鸡肉产品,属于预制菜品类。

官网显示,公司的预制菜有川香鸡柳、骨肉相连、迷你肉串等,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主要产品是商品代肉鸡及鸡肉产品,其中鸡肉产品主要以分割冻鸡肉产品、冰鲜鸡肉产品和调理食品的形式销售。

得利斯

年报显示,2023年得利斯营收31.3亿元,同比增长4.59%,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50.30%。

早在2015年,得利斯就已进军预制菜产业,2023年将预制菜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2023年,得利斯预制菜研发支出同比大增203.66%,依托自身产业链条基础优势,生产了包括猪肉、牛肉、鸡肉、米面制品等4大系列的预制菜产品,领跑预制菜新赛道。

2023年,得利斯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在预制菜行业的市场地位。

湘佳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湘佳股份营收30.06亿元,同比增长37.3%,净利润0.26亿元,同比下降85.3%。

湘佳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长沙预制菜工厂年设计产能5000吨,目前工厂已进入预生产状态,预计6月中旬可正常生产。

工厂依托公司丰富的前端原料资源(鸡肉、鸭肉、鸽肉、猪肉、鸡蛋等)、可溯源的数字化品控体系和发达的冷链物流网络,拟面向全国市场开发覆盖多渠道、适用多场景、满足多人群的预制菜、休闲零食等产品。目前已研发产品包括盐焗、烧腊、蒸制、酱卤等系列。

百洋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百洋股份营收29.05亿元,同比增长17.0%,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20.5%。

百洋股份的预制菜品主要由黑鱼、海南鲷鱼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免浆黑鱼片、免浆脆口鱼片、火锅脆鱼片等产品,另外还有巴沙鱼片、馋嘴一口蟹和三鲜蟹排等产品,品牌主要为贝丰、俏渔家。

公司目前在江浙沪、山东、河南等地销售,主要以批发流通渠道为主,亦在积极开展体验式营销。目前公司的产品在微信小程序“国信通平台”上有售,欢迎品鉴。

公司已针对终端客户研制出便捷烹饪的五合一金汤脆脆鱼等产品,已在部分市场投放样品。

锦江在线

年报显示,2023年锦江在线营收27.15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41.3%。

为把握预制菜行业发展机遇,充分挖掘锦江餐饮资源基础与品牌优势,公司联合上海锦江国际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上海锦江御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御味”)。

锦江御味以城市白领家庭为目标市场,依托集团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和餐饮研发资源,联合产业链外部优质资源,研发并销售即热、即烹产品。

锦江御味的成立,有利于协同集团内部食品、冷链物流等资源,把握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发展趋势,通过全渠道销售和打造不同的应用场景,探索创造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汇嘉时代

年报显示,2023年汇嘉时代营收23.96亿元,同比增长11.6%,净利润0.52亿元,同比增长223.5%。

公司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以安全、营养、品牌为核心,打造以常温、生鲜加工、中央厨房、冷链、产品深加工五位一体,高效和先进的综合性产业物流园区。

相关部门厨房作为预制菜生产加工的核心环节,可以有效提高餐饮加工行业的生产效率。

双塔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双塔食品营收21.65亿元,同比增长7.22%,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24.1%。

双塔食品1月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有些产品已经进入预制菜领域,后续将加大布局力度。

春雪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春雪食品营收20.33亿元,同比增长9.2%,净利润0.57亿元,同比下降61.9%。

惠发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惠发食品营收16.51亿元,同比增长17.2%,净亏损1.38亿元,同比下降697.5%。

春雪食品6月在互动平台表示,京东已经把春雪食品纳入20个销售过亿元战略扶持品类,公司将与京东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布局预制菜的生产、销售和宣传。

公司与京东签订《稳供协议》,实现在疫情、地震等紧急情况下,保证民生物资充足、稳定、及时、平价供应,共同履行社会责任。

同庆楼

年报显示,2023年同庆楼营收16.08亿元,同比增长24.1%,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27.2%。同庆楼主营业务为餐饮服务、婚庆服务、酒店住宿以及食品销售业务。

公司作为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有较为深厚的烹饪工艺传承,拥有一些经典菜肴的独特工艺,公司数量庞大的厨师队伍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研发更多的新菜品。

2023年,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安徽同庆楼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预制菜业务,全面推动公司进入了“餐饮+食品”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海欣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海欣食品营收15.5亿元,同比下降3.5%,净亏损0.34亿元,同比下降148.5%。

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速冻鱼肉制品及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常温休闲食品品、速冻菜肴制品的生产和销售,速冻产品主要包括鱼丸、肉丸、蛋黄烧麦、流沙包、脆毛肚、牛黄喉等,常温休闲食品包括蟹柳、鱼豆腐、速食关东煮等。

岭南控股

年报显示,2023年岭南控股营收15.26亿元,同比下降18.7%,净亏损1.28亿元,同比增长46.9%。

岭南控股1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餐饮业务推出了新春“年饭到家”“手提团年宴”以及多种规格、份量的广府家宴等外卖年夜饭;公司旗下各酒店还推出各式传统贺年糕点、盆菜及礼盒,打造广府年味预制菜式。

同时,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携手线下超市高效对接线下消费人群,方便消费者购买手信、年宵品等产品。

巴比食品

年报显示,2023年巴比食品营收13.75亿元,同比增长41.1%,净利润3.14亿元,同比增长78.9%。

巴比食品3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专注于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包括面点系列产品、馅料系列产品以及外购系列产品。

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客户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2023年度已推出多款适合中餐晚餐的产品如煎/水饺、现熬粥、胡辣汤等各类产品及小龙虾包等季节性产品,以及不断丰富团餐大客户业务的产品种类,增加大客户业务的产品个性化定制能力。

通过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加客户粘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及新技术新领域,不断完善产品结构。

金陵饭店

年报显示,2023年金陵饭店营收13.74亿元,同比增长20.5%,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降35.4%。

金陵食品主营金陵特色面点和预制菜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金陵饭店一直被视作京苏菜正统,金陵食品以金陵大肉包、盐水鸭、酱牛肉等地方特色菜品切入预制菜,天然具备高品牌心智。

同时亦发挥高端餐饮优势,以较高端的家庭式宴会为切入点进行试制,推出“年夜饭带回家”系列预制菜礼盒,并延伸到生日宴、谢师宴、好友聚餐等细分领域。

大湖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大湖股份营收12.92亿元,同比增长38.0%,净亏损1.8亿元,同比下降4417.8%。

大湖股份2月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现有的湖面有津市西湖、汉寿安乐湖、澧县王家厂水库、石门皂市水库,水产板块未来鲜活鱼的销售有所缩减的同时,会加大冰冻冰鲜预制菜品的销售比重,实现由上游养殖到品牌渠道营销的转型升级。

6月15日,大湖股份预制菜产业园投产仪式在常德经开区举行。

千味央厨

年报显示,2023年千味央厨营收12.74亿元,同比增长34.9%,净利润0.88亿元,同比增长15.5%。

千味央厨目前预制菜的战略方向沿着TOB模式开展,希望通过定向研发,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预制菜解决方案。

5月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十分看好预制菜的发展和前景,目前已经拟定成立控股子公司,专业从事预制菜的研发和生产,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福成股份

年报显示,2023年福成股份营收12.69亿元,同比增长16.8%,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24.49%。

福成股份以“鲜到家”品牌为核心,在选品上从用户思维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入手,专业打造新方便菜肴系列产品、牛排系列产品和餐饮预制食材系列产品,研发了肉排类(牛排、鱼排、鸡排、猪排)、面食类、方便菜肴、熟食类、焖锅类、酱料系列、料理包等单品,也有八菜家宴等家常菜套餐产品,共100余个品种。

好当家

年报显示,2023年好当家营收12.54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6.3%。

好当家6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生产预制菜海参类产品为国内市场,水产类、肉类、面食类、蔬菜类等调理食品主要为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有关预制菜海参类产品在天猫等旗舰店均有销售。

宏辉果蔬

年报显示,2023年宏辉果蔬营收9.74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0.47亿元,同比下降35.8%。

宏辉果蔬在全国设立了多个仓储加工配送中心并配套冷链设施,通过对国内果蔬主产区加工配送基地的布局和相互调配,以及冷链物流服务的相关配套,配送区域可覆盖全国。

公司目前主要开展速冻食品、粮油业务,已推出粤式点心、早点等产品,预制菜仍在研发中。

全聚德

年报显示,2023年全聚德营收9.477亿元,同比增长21.0%,净亏损1.57亿元,同比增长40.1%。

全聚德集团旗下拥有4个品牌,过去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入到食品行业预制菜领域后,全聚德将着重关注多品牌发展。

4月28日,四川饭店的4款预制菜上市,5月下旬,将推出丰泽园的4至6款预制菜新品,6月底前,全聚德也将推出3至4款预制菜品。

味知香

年报显示,2023年味知香营收7.646亿元,同比增长22.8%,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6.1%。

目前,味知香产品体系以“味知香”和“馔玉”两大核心品牌为主,其中“味知香”品牌客户主要为经销店和加盟店,“馔玉”品牌客户主要从事冷冻食品批发业务,面向酒店、餐厅、食堂等。

另外,在深耕原有半成品菜的基础上,味知香还开发了“味爱疯狂”,“搜香寻味”,“味知香工坊”等新设品牌系列,分别主营高端火锅食材、各地特色美食、火锅底料及调料包等全新品类,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

金字火腿

年报显示,2023年金字火腿营收5.06亿元,同比下降28.8%,净利润0.43亿元,同比下降27.7%。

公司在调理肉制品的发展方面,具有技术、生产、原料、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接下去将把中式预制调理肉制品作为主要项目进行拓展。

中水渔业

年报显示,2023年中水渔业营收4.62亿元,同比增长3.8%,净亏损0.86亿元,同比增长44.2%。

公司进入预制菜行业产品形态较为多样:即食类,比如金枪鱼罐头、金枪鱼拌饭酱、金枪鱼干;即烹类,比如金枪鱼圈、金枪鱼水饺、鱼丸;即配类,比如生鲜金枪鱼配送。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

ST东洋

年报显示,2023年ST东洋营收3.89亿元,同比下降9.1%,净亏损10.19亿元,同比下降240.4%。

目前公司已有预制菜的销售,是公司的一个产品系列,多为线下渠道销售。

广州酒家

年报显示,202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90亿元,同比增长18.33%。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0.52亿元,同比增长13.22%;餐饮业务营业收入为7.25亿元,同比上升48.32%。

作为广东土生土长的粤菜名企,广州酒家90年代初就已开始预制菜品的研发与销售。

30年来,广州酒家精耕预制菜的研发、生产、销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人才、制作工艺、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中央厨房的建立加速了冻菜肴全流程生产,经销商、电商、连锁的营销矩阵构建了成熟的线上线下立体化销售渠道。

-END-

东方既白将永久关闭,百胜中国还能做好中餐吗?

百胜中国近日发布2023年年报宣布,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旗下中式快餐品牌东方既白将终止运营。

2004年百胜中国创立东方既白,曾立志将其打造为中国最大中式快餐连锁店品牌。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有5家东方既白门店,所有门店计划在2023年永久关闭。3月11日,新京报记者就此联系百胜中国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业内专家认为,百胜中国的强项在于运营与管理,对于中餐的理解和创新依旧较弱。当前众多本土中式快餐企业突飞猛进,IPO消息频传、网红品牌不断涌现,“产品力”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大环境下,百胜中国想做好中餐,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产品,纯粹靠系统或不可行。

曾立志做“最受欢迎的中式快餐”

3月11日,新京报记者在大众点评上搜索“东方既白”,北京地区的门店均显示“歇业关闭”,在上海地区显示在营业的门店中,大多数门店的顾客评价都不到50条,有的顾客点评甚至停留在2010年。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东方既白大部分门店位于展馆和游览区,顾客评论中不乏“去欢乐谷玩,没什么可吃的所以选择试试”“逛展会凑合吃一下”的内容。目前东方既白官方网站显示“官网升级中,敬请等待”,新京报记者拨打加盟垂询电话语音提示为“空号”。

图/东方既白官网截图

百胜中国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东方既白是中式快餐品牌,主要分布于交通枢纽。该品牌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我们已决定终止运营该品牌。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有5家东方既白门店且所有门店计划将于2023年永久关闭。”

公开信息显示,百胜中国在2004年成立中式餐饮品牌东方既白,2004年5月,东方既白实验店在上海亮相。当时东方既白品牌总经理顾浩钟曾表示“我们要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式快餐品牌”。此后东方既白不断改进菜单,到2008年已经有四川、上海等地口味的饭菜,最多的时候约200个SKU,涵盖了早餐、正餐、甜品,甚至下午茶。

2008年,东方既白在上海的门店达到13家。同年3月,东方既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开设门店。东方既白当时称,北京店开业标志着全国扩张的开始。2012年,东方既白在全国市场共有30家门店。2023年,东方既白宣布战略性调整,变身包子铺,主打淮扬菜,最终难逃败局。

主打产品欠缺、价高被“吐槽”

“东方既白”取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不少消费者表示,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东方既白”居然是一个中式快餐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东方既白”这个太过“文艺”的名字既不好记,也不包含任何产品信息,大大降低了认知率和传播率,甚至成为这个品牌自诞生之日起的一个“硬伤”。

新京报记者在大众点评上看到,东方既白的产品种类繁多,面、饭、汤、点心、包子应有尽有,但是却缺乏主打产品。不少消费者对东方既白的感觉是“什么都卖,但是什么都不太好吃”:“面是白水煮面加酱油”,“黑椒小牛排饭,中不中西不西”。还有消费者称,东方既白的门头上一边打着“中国最大中式快餐”的旗帜,一边又在门店上写着“肯德基兄弟品牌”,“这本身就让人觉得非常矛盾。”

“价格高”也是消费者对东方既白的集中“槽点”之一。在大众点评上,与“价格贵”“份量小”相关的评价不在少数。业内人士认为,快餐行业既是刚需,又是竞争激烈的赛道,快餐厅、小餐馆、便利店、早餐摊、大排档数不胜数,比东方既白实惠、好吃的选择非常多。把中国人日常吃的粉面包子以高价格去卖,哪怕有肯德基品牌做背书,也很难让顾客买单。

3月11日,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既白之所以定价高,和它的选址有着极大关系。“在市区门店很少,几乎都集中在机场等交通枢纽,这也是导致价格高的核心问题。”

文志宏认为,对百胜集团来说,旗下有多品牌是好事也是坏事,“东方既白就是典型的多品牌发展过程中由于精力不够而无暇顾及最终夭折的一个案例。”

在文志宏看来,东方既白初创之时,中式快餐并没有什么很强的品牌,那时候如果百胜给予东方既白更多关注,它是有机会和潜力的。东方既白一直缺少主打产品及产品定位,“后来东方既白转型,想将主打产品定位成包子。其实这样的定位在业内被看好,但问题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去强化这个定位,就已经开始放弃了。”

旗下中餐表现不尽如人意

新京报记者在梳理过程中注意到,百胜集团以西式快餐品牌见长,但对中餐念念不忘。百胜中国总裁苏敬轼曾提出,中国的餐饮市场空间很大,需要运用多品牌策略,“中国消费者对中餐的需求一直都在,并且会远远大于西餐。”

百胜陆续收购和新创立了小肥羊、黄记煌、Lvzz、COFFiiJOY、塔可贝尔及东方既白等餐饮品牌。2009年3月25日,百胜中国斥资4.93亿港元入股小肥羊20%股份,2011年5月3日,百胜中国宣布以总额近46亿港元私有化小肥羊。2023年,百胜中国宣布收购焖锅品牌黄记煌,而后披露这桩收购交易的价格约1.8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百胜中国持有黄记煌93.3%的股权。

小肥羊和黄记煌后来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据百胜中国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肥羊在全球拥有240余家门店,其中220家门店为加盟店,较鼎盛时期的小肥羊门店数减少了360余家。黄记煌门店的拓展则几近陷入停滞,最新数据显示其在全国拥有651家门店,较收购完成前并无明显变化,市场的反响也较为平淡。

肯德基模式是否“不可复制”?

根据百胜中国2023年年报,包含小肥羊、黄记煌、东方既白、Lvzz等品牌在内的其他分部业务收入为4.73亿美元,餐厅经营利润率为-20.8%。相比之下,肯德基和必胜客2023年收入增速均达到了20%,收入占比分别为71.1%及21.4%,合计贡献达到92.5%。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百胜中国新开设餐厅达到1806家,净新增1282家餐厅,平均每日新增门店5家,总门店数达到了11788家。其中肯德基、必胜客新增门店分别达到1232家、335家。2023年,百胜中国计划净新增约1000至1200家新店,平均每日新增3-4家,继续保持“疯狂开店”的节奏。

业内声音指出,关停东方既白说明了品牌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也许当初在百胜中国看来,依靠肯德基、必胜客的全套发展、营运、推广、人力资源等体系,扶植出一个东方既白应该不难,但是事实证明,没有足够强的产品,纯粹靠系统也不行,可以说是“成在经营,败在管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老乡鸡、老娘舅、和府捞面、杨国福等中式快餐品牌频传IPO,同时涌现出“夜包子”等网红中餐品牌,这些都是主攻、深耕一种品类,做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文志宏认为,老乡鸡、老娘舅等企业一直在专注做品牌,产品力非常强,门店模式等也不断更新迭代,努力结合市场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

“对百胜中国来讲,核心能力和长项在于系统化的运营能力,但其对于中餐的理解和创新相对较弱。”文志宏称,在小肥羊和黄记煌两个品牌上,百胜中国如何投入、如何发力创新,是不是有足够的机制来保持其活力,这些都会决定它们的未来。

新京报记者王萍

编辑王琳校对赵琳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