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馒头第一股”,全国2624家连锁店,一年收入10亿元
一杯浓郁的豆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对于上班族而言,元气满满的一天就在这口齿之间开启。
因为这必要的需求,中国有着难以计数的早餐包子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屉蒸笼、一个方寸之间的店面,这只是一个小家庭的营生,难成气候。
但现在,有人将这做成了大生意,不仅年营收近10亿,而且还要奔着上市去。
没错,我们说的正是一家叫做“巴比馒头”的公司。今年6月底,“巴比馒头”的母公司中饮股份完成上市辅导之后,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在A股上市。如果此次上市成功,“巴比馒头”也将成为A股“馒头第一股”。
初中辍学,创立巴比馒头小馒头做成大生意,其实浓缩的是创始人刘会平的奋斗史。
刘会平1978年出生于安徽江镇,中考少了8分,于是辍学。母亲为此耿耿于怀,哭了好几年,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在纪录片《中国创业者》第一集中有说,“我19岁就想明白了这辈子要干什么要怎么活。”
他先当了名油漆工,最后因工作环境恶劣辞了职。又跟着亲戚学做面点,日子苦得很,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能睡觉,有时困得一头栽倒面缸里,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我这个人不喜欢给人打工,想着要自己做老板”,学成之后,他凭着手艺开始创业,贵州、广西、云南都开出过店,但最开始都失败了。
辗转3年后,刘会平决定去上海试试,这次开的是一家生煎店。眼看着生意有点起色,却遇上了“猪口蹄疫”,最后店只开了15天就被迫关门,还欠了一屁股债。
一再受挫,刘会平也终于憋不住,沮丧地一个人抹泪。但他除了做包子馒头啥都不会,“逼得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
复盘过去的失败经验,刘会平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我起初以为自己的产品做得不够好,后来发现是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2000年,刘会平花了一年时间,把江浙沪一带的包子、馒头都尝试了一遍,还去向一些知名的点心师傅请教,为开店做准备。
一年后,做足了工作的刘会平在上海河南路开起了包子店,起名“刘师傅大包”。
营销上,“刘师傅大包”吸取了大店铺在原材料、口感和店铺形象上的优势,同时又以小店铺为基准,定价适中。
食材上更是考究,面粉是专门找生产面粉大厂定制的,用盐、酱油、淡奶等都是市面上的大品牌,馅料用材十分严格,一个青菜馅的包子,青菜从挑选菜叶到做成馅料,要经过分解、浸泡、一次清洗、二次清洗、杀菌、过冷、切粒等七道工序。
这样的做法果真有效,很多上海人不惜坐几站公交,跨区去买他家的包子,队伍从早排到晚,一天能卖四、五千个包子馒头。
那一年,刘会平不但还清了债,还净赚了10多万。
靠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和口感积累下的口碑,“刘师傅大包”在南京西路站稳了脚跟。随后,又陆续开出了几家分店,生意都挺不错,一个月能赚到好几万元。
生意走上正轨后,刘会平开始考虑如何走得更远。一位白领在聊天中无意点到,“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不好意思拿到办公室吃。”
品牌意识开始在刘会平心里萌芽,“看着麦当劳、肯德基,就是汉堡加可乐,我觉得中国的馒头不比他们差。”靠着这股信念,他决定把中国的包子馒头也做成连锁品牌。
2003年,刘会平正式注册了“巴比馒头”这一商标,一来朗朗上口,二来名字洋气,很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90%的收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改过名字后,馒头变得洋气了,刘会平的生意更好了。到2004年,店铺已开到20余家,外界开始称他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知名度一高,山寨也来了。2004年,有人找上门来说,巴比馒头怎么又搞起加盟了?一查才知道是冒牌公司。
耗时五个月,刘会平把山寨的公司告赢了,也借着这场官司和一波打假正式开放加盟。
杨丽丽是巴比馒头的加盟商之一。
她的店开在杭州的梦想小镇,做的是白领的生意。早上10点,她和丈夫穿着巴比馒头的制服,守着店铺,不时有人过来买个鸡蛋、豆浆或者包子、馒头。案台上还有橙汁、酸梅汁等饮料,品牌标注的都是巴比。
她告诉「电商在线」,加盟“巴比馒头”需要交一笔加盟费,但不多。最主要的是,馒头、包子的馅料、饮品这些东西需要跟公司统一购买,然后售卖。公司也会提供选址的建议和操作培训,目前生意还不错,能够支撑一家的生活。
开放加盟后,“巴比馒头”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从一个包子馒头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中式面点制造商,主要的营收来源有两部分:向加盟店销售供应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加盟费、管理费等收入。
加盟模式让“巴比馒头”迅速扩张,在2005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突破了500家,截至2023年底,已经拥有15家直营店、2641家加盟门店,每日服务上百万人。
根据“巴比馒头”的母公司中饮股份的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主营收入90%左右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
可以说,是加盟模式直接促使巴比馒头(中饮股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门店越开越多,刘会平也做了相应的改革。比如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形式,树立中央工厂,对产品实行规范化制造。2008年,刘会平在上海建立起中央工厂,可以给1800家门店供货。
2016年,他又斥资4.5亿元,建成了面点“透明工厂”,占地100余亩,从生产车间到品控实验室,从原料仓库到成品装卸平台,全覆盖的监控设备实现7×24的全天候监控。
为了确保食材可以平安送达门店,公司还打造了冷链配送物流;门店之外,巴比馒头还顺应趋势,接入到饿了么、美团等平台,提供线上点单,线下门店配送和团购等服务。
如今的“巴比馒头”早已实现“蜕变”。
万亿早餐市场,巴比馒头的喜与忧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早餐锚定在了“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稀饭”几类选择的排列组合中,这种习惯也造就了早餐市场的集中。
据中饮股份招股书显示,2016年—2023年,巴比馒头的营收分别为7.20亿元、8.67亿元、9.9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62.1万元、1.13亿元、1.43亿元,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这种饮食习惯也成就了其他类似的企业。
2015年庆丰包子铺曾传出过挂牌新三板的消息,不够此后一直没有下文。同年,狗不理率先登陆新三板。2017年初,小六汤包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2017年末,新丰小吃挂牌新三板。
全球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i发布的《早餐—中国,2016》报告曾预测,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将从2015年的1.334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3年的1.948万亿元人民币。到2023年,在外食用早餐的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中国早餐市场分析》显示,全国连锁早餐企业有2000家左右,早餐网点大多在100个以内,超过200个网点的仅仅有140家左右,仅占7%。
换句话说,中国的万亿早餐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而对比几家已经上市的早餐企业,小六汤包2023年营收达到3.09亿元,新丰小吃营收为1.67亿元,狗不理则以1.29亿元的营收垫底。
相比之下,巴比馒头的2023年达到9.9亿的营收业绩属绝对的优胜者。
不过即便市场广阔,领跑行业,巴比馒头(中饮股份)不是没有隐患。
早餐市场本身的利润微薄,一个包子售价一般在1—2元,但成本就要0.5元,就算卖500个,毛利也只有几百元。
早餐店对位置要求高,人流量大的位置租金相对较高,对加盟商而言,一旦周围有成本更低的早餐铺,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加盟商的经营情况将直接影响公司对其的销售收入。
整个早餐行业门槛太低,难以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比如“洋快餐”肯德基也能推出中式早餐,对这些行业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中饮股份还是一家典型的传统“夫妻店”,夫妻二人合计持有中饮股份80.70%股份,公司的发展和决策过于依赖创始人本身。
不过,此次上市,刘会平称会将公司40%的股权收益会用于社会公益,而60%则用于员工激励,他自己本人最多只留5%。
这种大手笔的股权激励,无疑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但商品过剩的时代,还是买方说了算。“巴比馒头”能否在上市后持续领先,仍然有待观察。
4000元闯荡上海滩卖包子,年营收10亿要上市,人称“馒头大王“
说起卖包子,大多人眼里就是一个小摊位,辛苦劳累不说,一年还挣不了几个钱。可在上海,却有这么一个人,每天卖出包子1780000只,一年营收近10亿,分店开到全国2600家!他,究竟是谁?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4000元勇闯上海滩刘会平是安徽怀宁江镇人。据称,两万江镇人在全国各地开包子店,年销售额40亿元,纯利近20亿元。出生于包子之乡,刘会平自然而然地选择卖包子为生。
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刨去成本花销,三年实际只赚了4000元,算是失败的。
1998年,他怀揣着4000元只身来到了上海寻梦,开下了一家包子店,由于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但仅仅半个月后就关门了,借来的七八千块赔光了,这让刘会平感觉大受打击。
后来在姐姐的帮助以及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了起来。2000年,他决定重操旧业。
他做过了仔细的市场调研,外面小摊子经营的包子虽然便宜,但不卫生;大的连锁小吃店,看着干净卫生,但是因为用机器搅拌制馅料,口感不好。
刘会平将两点结合起来以后,一间名为“刘师傅大包”的包子铺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开业了,南京路大都都是豪华饭店,连锁餐厅,而刘会平却用一个7毛钱的包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刘会平为了摸准顾客的口味尝遍了上海的小吃店,之后不断丰富品类,改良口味,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师傅大包”凭着好吃,不贵又卫生,门口总是人声鼎沸,来的人络绎不绝,那一年,刘会平就赚到了50万。
借助连锁加盟实现低成本的扩张2003年,为了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刘会平,将“刘师傅大包”更名为了“巴比馒头”,从此“土包子”有了一个“洋名字”。
同年,刘会平注册了成立了上海巴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我要将所有开的店的馅料一致,统一配送,同一品质,统一口味。当时有钱了,积累了几十万,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工厂,花了一百万,提供馅料给几家门店,效果很好,于是2004年,几个朋友加盟进来了。”
2005年是刘会平与巴比馒头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刘会平确定了“巴比馒头”品牌化,连锁化的经营思路,并为“巴比馒头”注册了专利与商标;并推出了加盟政策。
从推出加盟政策以后,巴比馒头真正走上了扩张的快车道,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由包子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了中式面点制造商。
刘会平解释做加盟而不做直营的好处:其一,少交税和社保。以一个单月销售额10万元的门店计算,直营店每月光6%营业税就是6000元,还有员工社保约3000~4000元加盟店可以以个体户形式缴税,每月仅需100~300元。其二,管理简单。直营店需给店长和普通员工很好的激励才能不断地提升业绩加盟店自负盈亏,店主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营业额。
“巴比馒头有2000多家门店,如做直营,按每个店配5名员工算,员工就得10000多人,这些员工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显而易见。”其实加盟更是巴比馒头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法宝。
一家20平方米的标准巴比馒头店,装修约3.5万元,设备约2万元,店铺广告和工装等约1.5万元,这还不包括店租等一次投入成本。如按开一家直营店约需30万元投入计算,每年新开400家店就得1.2亿元投入。
反之,如果采取加盟方式,每家新店需向中饮缴纳一次性8000元(成品配送)或1.28万元(现制现售)加盟费,每月500元管理费,以及1000~3000元培训费。
巴比馒头公司目前主要营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向公司加盟店提供的包子馒头原料以及馅料,一部分则来源于向加盟店收取的管理费、加盟费。
外界总是言论,加盟店难管理,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在刘会平看来都是这种担心都是多余的,不同品类应该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对于包子,加盟是最好的模式了,至于食品安全方面大可不必担心,巴比馒头从采取中央厨房统一供货方式,从源头进行对安全的把控!
事实证明,刘会平做到了。
建设“中央厨房”保障产品质量中央工厂成为巴比馒头标准化、规模化的核心。
要想做大做强,用小作坊的卫生、选材标准肯定不行,巴比馒头从一开始就坚持选用优质食材、现包现卖,一个店的时候好说、几种产品的时候好说,几百家几千家门店、几十种产品以后呢?
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巴比馒头也不例外。在公司内部,刘会平逐渐建成了两大体系,分管门店和生产。尤其是中央工厂,在刘会平眼里,这是巴比馒头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走向更大规模的核心。
2004年5月巴比在松江的中央工厂就已正式投产,2016年底更是斥资4.5个亿,建成了占地100余亩的面点透明化工厂。除了中央工厂,巴比馒头还有自己的冷链配送物流,保证到最后一公里,每天门店的食材都由自家的冷链物流送到店中。
特别是在巴比馒头这样卫生、健康、品牌化的早餐专门店大肆铺开以后,快速建立起早餐行业的标杆,并迅速逐渐将小摊点挤出市场,让其成为全国拥有2300余家门店的大型连锁品牌。
而且,巴比馒头坚持,有了工厂、物流能够保证延伸到哪个地方,才会考虑拓展哪个地方的门店,如果那个地方巴比馒头不能保证食材的新鲜配送,加盟商就是有再多钱,巴比馒头也拒绝加盟。
巴比馒头如今正在全力拓展华东、华南地区,因为这两个片区它能保证供应链,能开店的,巴比馒头就有保证,保证不到的,钱再多巴比馒头也不做。
为了保证口感标准化,巴比馒头虽然有自己的中央工厂,但依然坚持用自建冷链物流体系,每天凌晨4点前将食材送到门店,再由门店员工现做、现蒸、现卖,全程拒绝速冻,即使这样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与门店员工的技能要求,但会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口味和口感。
巴比馒头中央工厂的作用就是处理精选的食材(蔬菜、肉类、面粉等),进行口味调配,做到口味统一,减少门店的制作流程,确保门店在早餐高峰时期能出餐快。
门店员工则会在上岗前接受巴比统一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培训费用虽然由加盟商承担,但巴比馒头是按照每家门店统一收费,并不按受训人员的人数收费,一家门店1个人受训是2000元,20个人受训也是2000元,并且培训到人员全会为止。
这样强大的后台支撑和前端管控,既保证了巴比馒头出品的精品和稳定。除了质量,巴比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从最初的馒头、包子、豆浆,拓展到现在的粥、馅饼、粗粮、点心及饮品等四十余种产品。在保持自己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巴比馒头在华南地区,还坚持产品本土化战略,为华南地区消费者精心研发了糯米鸡、流沙包、紫菜卷等适合当地的产品。
在丰富品类的同时,巴比还在进行产品受众细分。现在巴比已经推出了专门针对儿童的产品,如小猪奶黄包、开心红豆包等经典产品,不仅在口感上让人惊艳不已,在造型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门店不断升级,打造强势品牌既然在消费者看不到地方都如此努力,投入如此之大,巴比馒头自然不会放过自己的门面招牌。
刘会平最初创立巴比馒头时,还不叫巴比馒头,而是叫“刘师傅大包”,小店看上去也就是装修好一点的早餐档,但到了2003年,“刘师傅大包”正式更名巴比馒头,“由刘师傅大包到巴比馒头连锁店,是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已经实现了国民早餐的梦想,现在要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做世界第一面点品牌。”
旧
新
为了赋予品牌源源不断的活力,2016年3月巴比馒头推出了“巴比面点”,走上了品牌升级转型之路。
原“巴比曼特尔”是一只活泼的小包子的形象,如今被一只小象替代,用色也从原来的黄色系改为绿色系,视觉上更显明亮与轻快,也更年轻。借“包罗万象”之意,也预示着巴比馒头将不拘一格,全面发展。
而现在巴比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三代门店,色彩更明快,品牌更清晰,更符合现在主流的休闲餐饮风格,把自己的早餐连锁品牌做得更高大上的决心再明显不过了。
其实,巴比馒头的品牌战略并不激进,甚至有些保守,在开放加盟的情况下,品牌成立14年只开拓2300家门店、覆盖华东、华南两个地区,速度算是很慢了,这也符合了巴比馒头本身的文化理念“良心树品牌、匠心铸品质”。
巴比馒头用14年做好了软件、硬件方面的准备,完成了品牌升级,并做到近10亿元的年销售额。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在早餐市场品牌化大环境成熟的时候,正是巴比馒头发力扩张、在市场上抢身位的好时机。
近日,巴比馒头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20亿元、8.67亿元、9.9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762.1万元、1.13亿元、1.4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8.38%、31.51%、33.34%。
截至2023年底,巴比馒头拥有15家直营店、2641家加盟店。但刘会平并不满足目前的成就,他为巴比馒头定的目标是,未来用几十年或更长时间达成10万家门店规模,打造中式面点全球第一品牌,成为馒头界的“麦当劳”“肯德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买卖做好了就是大事业!(91开店)
一个包子0.7元,这家包子店年销售额是如何达到10亿的?
致力于开发新餐饮行业
为餐饮商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工具和服务
作者小高老师
公司小高科技有限公司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x0004)
“巴比馒头”的创始人叫刘会平,安徽怀宁江镇人。江镇是著名的包子之乡,有两万多的镇民在全国各地开包子店。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刘会平也选择卖包子营生,这为他以后创办“巴比馒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不过,虽然出身包子之乡,但是刘会平包子店的生意确实几经波折。最初他在一家餐馆门口摆小摊卖早点,每个月付给餐馆租金。这时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刘会平只好另做打算。
1988年的时候,刘会平带着仅有的4000元积蓄来上海打拼。在看准一处店铺之后,果断
投入6000元租金,做着承包上海滩早点的美梦。但是事与愿违,刘会平的包子,口味并不适合上海人。生意渐渐冷清,刘会平只得将店铺转手其他人。
而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刘会平决定东山再起。第二天春,他在上海的福建路开了新店。不过这一次刘会平准备地非常充足。他用高薪挖来一位经验丰富的面点师傅,专门卖起了生煎。
这师傅也是厉害,做出来的包子不仅个头大,而且皮薄馅多。再加上师傅非常熟悉上海本土口味,包子店的生意突然火爆异常,每天来买早点的客人络绎不绝。那一年,他赚了50多万的纯利润。
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同时,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刘会平发现小摊经营的小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卫生问题,让消费者吃起来有诸多顾虑,所以刘会平就想着升级店面。他在繁华的南京路租下来一间店面,打算专门卖包子。
但是这让大家都很诧异,为什么呢?
原来啊,“巴比馒头”的包子一个才0.7元。而南京路商店鳞次栉比,大多是高档饭店、连锁餐饮、商超百货等。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刘会平一直坚定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在人流密集之地开店,只要销量好,买的人多,薄利多销也能生存下去。再不济,也是打响金字招牌的第一步!
为了吸引年轻人,刘会平还将原来的俗气店名“刘师傅大包”改为“巴比馒头”,并且升级来店铺的装修,更加高档。干净卫生的环境,顾客一看就很喜欢。慢慢地,“巴比馒头”名气越来越大,还有不少人主动打电话询问加盟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刘会平也很犹豫,因为自己将手头上的时间店面做好,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过加盟的问题。他一再拒绝亲戚的加盟请求,但是对方却一直没有放弃。无奈之下,刘会平只好让这些人加盟“巴比馒头”,自己也顺带摸索下扩张之路。
对于加盟店,刘会平也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亲戚开店、采购、做包子和打广告。而让刘会平异常惊喜的是,这些加盟店的生意竟然不亚于自己的店。这让刘会平肯定了加盟之路,把“巴比馒头”开到全国各地指日可待。到了2005年的时候,“巴比馒头”开放了加盟,大量的加盟商涌入市场,当年9月份,“巴比馒头”加盟店的数量就超过了50家。
数据表示,到2023年,在外食用早餐市场销售额将突破8400亿元人民币,2016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4%。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将从2015年的1.334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3年的1.948万亿元人民币。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同时收入增长,在外买早餐已成了习惯。
刘会平很灵敏,抓住了市场的机遇,确定了品牌化和连锁化的经营思路。他认为:肯德基和金拱门能够在全国开店。主要是靠产品标准化,中国的包子也能够做到。
之后,刘会平一边自建馅料加工厂,一边招募有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在口味上进行创新,斥巨资钻研冷藏技术。金拱门和肯德基虽然都开始卖起了豆浆油条,但是缺乏本土风味。而巴比馒头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完善,配方和食材独特,更加具有优势。更何况,前期刘会平曾花了五六年时间,吃遍上海滩的点心,将消费者的口味喜好摸的非常清楚。
为了做好标准化,刘会平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优选新鲜食材供应商。他还建立了中央工厂,用机器代替人工切菜、揉面和搅馅等,让每个包子的味道都完全一致。
近几年,肯德基、麦当劳走起中式风潮,卖起了油条豆浆,瘦肉粥,但是缺乏本土风味。
这一点上,巴比馒头显然更占优势,配方和食材都是独特的,配方是长期调整、完善的结果。前期他曾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将上海滩点心吃了个遍,不断琢磨消费者口味和喜好,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方,并优选新鲜食材供应商。
同时,他还建立中央工厂,使用机器切菜、揉面、搅馅等,一切按照标准化制作,确保每颗包子味道完全一致。
“巴比馒头”的中央工厂非常大,占地100多亩。标准化的流水线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包子的良好品质。比如青菜清洗线,“巴比馒头”就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打造。
首先是人工挑拣:青菜分装区,不下30人,分菜工手法熟练,蹭蹭蹭的几下,一颗完整的青菜就被他们将菜叶和菜根完全分离开了,顺便去除了黄叶和烂叶。所有经过分拣的青菜,被全部装在一个篮子里,这些青菜会有专人进行称重,然后进行机洗。
机器清洗时,会将青菜倒入清水中先去除一部分泥沙,然后用滚轮二次去除泥沙,并用粘毛过滤。再用70℃热水漂烫,最后用冰水二次冷却,瞬间锁住新鲜。
工作人员进出操作间时,都会先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然后再工作,严格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卫生。除了这些,“巴比馒头”中央工厂还有很多做得好的细节之处,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包子、馒头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巴比还引进了更多全新的产品。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之后,巴比馒头扩张之路如虎添翼!
如今,巴比馒头在市场上拥有良好口碑和品牌形象,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一年竟然狂卖1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