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加盟资讯

泊妃化妆品会过敏吗 泉州黄厥故里见证闽帝足迹

泉州黄厥故里见证闽帝足迹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为近年重修…

泉州黄厥故里见证闽帝足迹

泊妃化妆品会过敏吗 泉州黄厥故里见证闽帝足迹

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为近年重修

北宋名臣黄宗旦的一篇追忆性游记《灵秀山记》,揭开了闽帝王延钧驾幸张坂灵秀山的前因后果。这篇游记史料味浓厚,上世纪30年代,弘一**曾兴奋地挥毫抄录下全文。而今,《灵秀山记》成为人们追溯历史往事的重要依据。

“锦田”二字 源于帝赐

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追寻帝王足迹,那些古老的历史、动人的传说、扣人心弦的宫闱秘闻,难免惹人心生好奇,渴望一探究竟。龙启二年(934年),贵为闽帝的王延钧,曾突然御驾亲临泉州晋江的“黄田”(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寻访这里的家庙,遍览周边山川形胜,并且“召姻旧饮”“盘桓游宴之间”。黄田为何会与帝王有了交集?据介绍,只因这里便是王延钧之母、皇太后黄厥的故里。近日,抱着勘古发幽的念头,记者与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等一行人赶往张坂镇后边村,寻觅与黄厥、王延钧相关的遗址遗迹。

早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晋江黄田一地便迎来一支黄氏族群的驻居、扎根。此黄氏族群的开基祖名唤黄纪,为泉州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的次子。是年,因父亲舍宅园建开元寺,黄纪旋即携眷辗转五六十里地,徙居黄田。(注: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晋江析地而置惠安县,黄田归入惠安辖下;而今,其地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境内。)五代时,因闽帝曾至黄田拜谒黄氏家庙,并御赐“锦田”二字,故此黄氏族群后来便被称为紫云“锦田黄氏”。锦田黄氏自唐以来,簪缨不绝,冠盖相望,宗支繁衍,播布极广。

锦田黄氏家庙位于后边村东隅

我们到达张坂镇后边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气宇轩昂、飞檐翘脊的锦田黄氏家庙。锦田黄氏家庙位于后边村东隅,古时这里楼阁烟连,第宅鳞次。据锦田黄氏家庙管委会主任黄鹏顺介绍,该家庙始建于唐朝开成年间(836—840年),后毁于兵灾倭患,清乾隆年间再建。此后,有黄氏裔胄以其祠选址欠妥,而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迁址于村东重建,1931年又历重修,但整座家庙保存着清式建筑风格。1988年,由台北锦田黄氏宗亲集资,依照旧有体例规模进行了修复,恢弘当年祠貌。

家庙坐北朝南偏东,中轴线上,依次设有照壁、石埕、凹斗门、两廊、祀厅。祀厅为五架座梁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式屋顶。照壁上有“甲第联芳”四字,格外醒目。外墙以块石砌筑而成,祠前墙壁以砖石混合砌筑。家庙建筑的雕饰,包括石雕、砖雕、木雕、泥雕等,镂月裁云,工艺精湛,一应人物花草虫鱼等形象,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清代惠安传统建造技艺的魅力。

家庙内外,楹联众多,诸如“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池葆呈光甲第联镳国恩厚;桑莲献瑞乡贤接踵家声长”“案列蛾眉生帝后;屏开凤冕产神童”“七世联三贤学推华国;一朝十八士美媲登瀛”等佳联,据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主编黄雄勇介绍,这些楹联都在彰示着锦田黄氏的族源与赫赫家世。大厅神龛之上,更有“三世封侯”“理学名臣”等鎏金大匾,令人叹为观止。

高大壮观的墓道碑

闽帝兴游 见载于文

清嘉庆《惠安县志·文集》中收录了一篇名为《灵秀山记》的追忆性游记,此游记出自北宋名臣黄宗旦之手,详细记载了闽帝王延钧驾幸黄田的经过。黄宗旦也是锦田黄氏族裔,幼时曾被誉为神童,宋咸平元年(998年)举进士第二名。他与同乡同榜进士李庆孙,皆以文章名于世,两人被并称:“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上世纪30年代,弘一**在惠安查阅史料时见到这篇游记时非常高兴,随后挥毫全文抄录了下来,并且名之为《闽帝游山记》。后来,他还嘱咐高文显先生要将此文附于当时正在编写的唐末名臣韩偓的传记中去。

记者在《锦田大宗族谱》手抄本内亦查得此《灵秀山记》,内文曰:“龙启二年甲午十有一月朔,越七日癸丑,(闽帝)车驾幸于此祠。家庙置酒,召姻旧饮……次日驾幸灵秀山,见峰峦峭拔,状似美人,诏改号曰‘美女峰’。又览诸形胜毕,驾回。独羡是山之美势巉岩,偃伏盘郁,叹曰:‘地灵人杰,不其然乎。’又见第宅周迴,甲乙翼翼,增以阡陌,饰之锦绣,以为虽衣锦之地,不足以胜之。故以‘锦’字,别名里曰‘锦里’,驿曰‘锦田驿’,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田大福胜院’。君恩优渥,家冢增荣……”全文约有六七百字,对闽帝游历的过程记载详尽,而且文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

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所建,是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

据《锦田大宗族谱》载,“闽王”王审知的爱妃黄厥是锦田黄氏的唐四世祖姑,其父名唤黄毅裕,唐昭宗时授国子监学正。王延钧是王审知的次子,黄厥正是他的母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故王延钧游黄田,无异于帝王到娘家“串门走亲戚”。根据黄宗旦的记载,王延钧是在登帝位后的第二年,即龙启二年(934年),前往黄田拜谒黄氏家庙、黄氏祖墓,游赏灵秀山等处的。

绕过锦田黄氏家庙,我们在村落中步行数百米,便见一处摩崖石刻立于民宅之后,上有“便是山”三字。据《灵秀山记》所述,当时王延钧来此地时,山上“前有‘通帝座’,后有‘巍是天’,左有‘过处便是山’,右有‘两峰之间又是岭’”等石刻,而今我们能寻获的只有这块“便是山”摩崖石刻。顺着小道上山,沿途还有紫虎石、云梯石、太子亭、魁星石等等遗迹,皆有传奇故事。当年闽帝悠游之地,已被时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家庙内匾额多不胜数

众多遗迹 琳琅满目

张坂镇内的灵秀山,峰峦青秀宛丽,山形妙若少女,故闽帝王延钧在此兴游之后,御口赐名“美女峰”。锦田黄氏历代众多祖墓都坐落于美女峰山麓之间,其中就包括黄厥的祖父黄忠之墓,估计当年王延钧前来祭扫的祖墓,便是这外太公之墓。在美女峰的南麓山下,立着一块高大的墓道碑。此碑坐东朝西,花岗岩石质,高2.06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正面镌刻“唐,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封镇远侯仰斋黄公,洎妣李氏封贤淑郡夫人,长男封上骑都尉逸庵公,次男特晋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侯散湖公,三男封车骑都尉幽轩公,四男赐进士工部尚书加少保、封楚国公、谥匡直梗南公神道”字样,碑面有半月形浮雕龙凤纹碑额及云龙纹碑身,护衬、碑座则为后世制作。墓碑字迹清晰,保存较好。据介绍,此碑即为黄忠及其夫人李氏的墓道碑。

离墓道碑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寺院,这就是在《灵秀山记》中载称的“锦田大福胜院”(亦称大福胜寺、福胜寺、福胜院)。据《惠安县志》所载,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所建,是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龙启二年(934年),闽帝王延钧幸游黄田山水,乃改称墓道院为锦田大福胜院。当时禅房僧舍林立,规模宏大壮观,曾有僧徒数百人,寺田百余亩,香火鼎盛,为闽南一大名胜。元至正年间,僧人妙峰曾重修寺院;清光绪年间又历重修。1956年,因当地兴建下埔塘水库,寺院浸于水底,后由旅居马来西亚的乡侨出资,协助迁建于今址。重建后之福胜寺为两进,硬山式建筑,廊腰曲折,如缯缦之回环,檐牙高啄。寺门斗拱之下,山门之上,有一蓝底金字竖匾,中书“福胜寺”三字。匾下是石制山门,横披篆书“黄氏墓道院”,上下款题勒“龙启二年葭月勅建,光绪三年阳月重修”。大门对联题曰:“福田常赖佛心广,胜地曾经帝趾游”。

福胜寺寺后数十米处有近年重修的“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寺西侧有一块“溪山第一”摩崖石刻,石刻右款“贻楫”。据介绍,此石刻上的字出自清末探花郎黄贻楫之手。黄贻楫是两广总督黄宗汉之嫡长子,卒于光绪廿一年(1895年)。这“溪山第一”石刻应是后人于1920年将黄贻楫的字摹刻于石上。在离此石刻不远的水库岸边还有“积善桥”遗址。

时光悠悠流转,离闽帝兴游之际,匆匆已过千年。与古时相比,今时的灵秀山一带早已几度沧海桑田变化。不过,值得我们庆幸的是,《灵秀山记》中记载的不少景物,还是被悄然地保存了下来。据锦田黄氏族谱载,当时为了迎接帝驾,当地极尽铺张之能事,“筑御道,旁结彩,设帝座,置离宫,铺锦于田,剪彩于树”。帝登灵秀山之时,两厢随邑雍雍,四野兵卫森森,山呼万岁,此起彼落,人山人海,确是“空前未见,千载殊逢”。即使光看这文字的描述,我们也依稀能感受到那热烈壮观的场面。

水库岸边有“积善桥”遗址

“臭头皇后”之说 实为谬谈

黄厥是闽王王审知的侧室、闽帝王延钧之母。王延钧称帝后,尊她为皇太后。相传,黄厥入宫后,依然保持在家的朴素贤惠本色,力戒浮华奢修,协助闽王广施仁政。闽南房屋“皇宫起”的规制,据传也是她向闽王争取来的。而在《灵秀山记》的记述中,闽帝王延钧正是到了黄厥故里,体验到“金风剪剪,瓦霜棱棱”的恶劣住宅环境,才下诏“凡滨海之居民房屋,许用瓦粘”的。可见闽南“皇宫起”传统建筑的源起,确实与黄厥有关。

“黄厥出生于锦田黄氏望族之家,自小聪明伶俐、知书达礼,长大成人后更是国色天香,被闽王王审知选为妃子。可后来,她却被民间传为‘臭头皇后’,此说系以讹传讹,应予以更正才是。”泉州市洛江区政协常委黄必良向记者表示,他在查阅了诸多历史文献后发现,黄厥是一位见载于史书的女子,但目前所见的历史文献中皆没有关于黄厥是“臭头皇后”的记载。黄必良提出,有三方面的证据可以直接证明“臭头皇后”之称是谬误的:第一,根据古代皇帝选妃的制度及条件,如《周礼》《汉杂秘事》等的记载,古代帝王选妃标准和程序十分严苛,在德(出身、修养、人品)、才(学识、智慧)、色(姿色、五官容貌)等方面,都须万里挑一才行。假设黄厥“臭头”,不但完全没有机会被选中,更不会得到王审知的宠爱和尊重;第二,历史资料显示,黄厥从来没有当过皇后,“臭头皇后”也就无从谈起。黄厥被王审知选中为妃后,直至王审知去世时也只位居“王妃”。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封黄厥为“皇太后”。王延钧之子王继鹏继位后,又追授黄厥为“太皇太后”。以上事实在《闽书》《八闽通志》及清嘉庆《惠安县志》内均有记载。黄厥一生经历形成了“王妃——皇太后——太皇太后”的人生轨迹,但她从未当过皇后,因而传说中的“臭头皇后”不可能是她;第三,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黄厥美若天仙,亦不存在“臭头”之说。清道光《惠安县续志》载称:“毅裕公,产厥女,美德夐人”,《锦田黄氏大宗族谱》称黄厥“德色琼人”,《闽书·灵秀山》等对此亦有相似记载。

“便是山”摩崖石刻在民宅之后

惠安文史专家张国琳先生表示,目前为止,确实没有见过任何史书中有黄厥是“臭头皇后”的记载,此称呼大多见于现代一些记述民间传说的书籍当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称呼呢?张国琳认为可能是人们对清嘉庆《惠安县志》中一则关于黄厥的描述产生误解,而形成的。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一·列女》中记曰:“黄氏者(黄厥),工部侍郎讷裕侄女也。生时肤肉粗粝,轵唇苔发不啻也。然照影水中,则自见凤冠翠帔,内自喜焉。忽尔病甚,适瘘,而肌壳肤脱,光彩勃生。望之,若九天神女降凡。”这段文字说的是黄厥幼时皮肤较粗糙、厚嘴唇、头发杂乱。后来有一次她大病之后痊愈,居然如脱胎换骨一般,皮肤变得光洁细嫩,看上去就像仙女一样漂亮。有些人可能将之误读,而引发“臭头皇后”的猜想。

黄必良认为,黄厥这样一位在历史中没有瑕疵,而且对闽南建筑有重要贡献之人,被无故扣上“臭头皇后”的黑帽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应及时给予纠正,还这位闽国皇太后一个清白。(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郑冰芳 文/图)

新出土唐代纪年壁画墓女墓主“庞大家”应读为“庞大姑”

李明

2021年1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洪渎原发掘的两座唐代纪年壁画墓的消息。其中67号墓的墓主是杨知什和庞大家夫妇(图一)。据出土墓志记载,杨知什是隋纳言杨士达曾孙,终官左骁卫郎将。夫人庞大家,曾祖卿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任左武候大将军;父承宗任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赠幽州都督、南安恭侯。开元廿七年(739)合葬于洪渎原旧茔。杨士达是武则天的外祖父,杨知什侄女系唐玄宗元献杨皇后,即唐肃宗的生母;杨知什妻庞大家是唐玄宗外祖母的堂侄女。杨氏夫妇与武周、唐两朝皇室皆有姻亲关系,地位显贵。

图一

女性墓主庞大家的父亲是从三品官员,身份相当高。庞氏并不是传统的世家大族,但其能与唐初、武周的最显贵的外戚扶风窦氏和弘农杨氏联姻,则说明这个家族已经融入了当时的上流阶层。唐代的上流阶层统治文化,给子女取名,也是相当有讲究,需要显示文化传承的,庞大家的名就来源于典故。

庞大家的名,写出来是“大家”(图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不就是翻译成英文“everybody”的那个“大家”么?其实不然,在唐代,“大家”是个极为特殊的专称,胡乱叫是要掉脑袋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大臣当面称呼皇帝为“官家”,这是宋代对皇帝的专称,唐代臣下对皇帝的专称就是“大家”。当年太子李重俊举兵杀武三思父子,至皇宫肃章门抠阁索上官婉儿,婉儿用计对唐中宗说:“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计成免祸,躲过一劫。唐代宗即位,宦官李辅国把持权柄,对代宗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的代宗皇帝直翻白眼。所以除了皇帝以外,唐帝国所有的人都不能被称呼为“大家”。身在朝中的庞承宗绝对不可能给女儿起犯讳杀头的名。

图二

庞大家,字内则,“内则”的意思是女性应该遵从的守则。按照古人字、名必有关联的起名原则,她的名一定也与这个意思相关。《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女诫》一卷,曹大家撰。”庞承宗为女儿起名大家,显然是希望她通过继承撰者的名进而遵从《女诫》,这也是封建大家庭对女性的普遍要求。《女诫》的作者曹大家,发音是“曹大姑”,那么庞大家,当时也一定是被叫作“庞大姑”,这样就与皇帝的专称不冲突,同时也与这个词语在我们今天当作第二人称复数使用的概念完全不相干。

曹大家何许人也?东汉有一位著名的女性史学家班昭,她是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汉和帝于是诏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续写《汉书》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后汉书·列女传》)因班昭丈夫姓曹,所以后世尊称其为“曹大家”。班昭名声大、地位高,就连同郡的大儒马融都曾拜在她的门下受读。她所作的《女诫》七篇,《后汉书》全文照录,一直是中国古代女性修身养德的法则。班昭年七十余卒,与她关系很好的邓太后亲自素服举哀。她的儿媳丁氏为她作了《大家赞》,以宣扬她的美德和才华。

今陕西兴平市丰仪镇有曹大家墓,墓葬所在的村庄叫大姑村,其村名即来源于此墓(图三)。只不过口耳相传,原本的大家村现在写作“大姑村”,免得被外人叫错还得解释一番的尴尬。

图三

东汉还有一位虞大家,这位大姑不出名。汉顺帝的内宫虞美人,生汉冲帝。汉顺帝没有给虞美人加爵号,且冲帝早夭,大将军梁冀秉政,虞氏不受待见,于是只称“大家”而已。可见“大家”在东汉时代是身份尊贵的妇女的称号,到了唐代则专指曹大家班昭。

曹大家既有德行又有才华,是唐代人非常崇拜的列女,更是遵守女则的偶像,唐代墓志中描述女性的高尚行止,很喜欢提到她。长寿三年(694)《韦杰墓志》夸赞夫人太原王氏:“古者有敬姜、恭姬之节,莱妇、鸿妻之高,班婕妤之艺,曹大家之礼,夫人偕出其右。”神功二年(697)《梁行仪妻薛氏墓志》说志主:“允厘内则,虔修中馈。洎乎情缠昼哭,戚疚孀辰,敬姜之遗范克宣,大家之具礼斯在。”天宝元年(742)崔宗之撰《韦虚心墓志》在描述志主孝亲时说:“公先太夫人西河郡君王氏,有女师大家之贤,未及荣曜,早世而没。”大历十二年(778)颜真卿撰《独孤彦妻陈至墓志》说志主:“尝慕曹大家之为人,每诵女仪女诫,未尝离口。”咸通十三年(872)《毛孟安墓志》说:“夫人焦氏,广平郡君,德齐于班氏,礼备于大家。中馈无亏,苹蘩礼用。”都是用曹大家的典故来称赞女性德行的例子。

唐代妇女的起名,最普通的用排行和乳名,如梁二娘、于十五娘、韦婢娘、王怜儿等。常用一些的是花草、美玉以及柔婉恭顺类的形容词,如唐中宗女永泰公主名仙蕙;唐高宗长女义阳公主名下玉;驸马段纶之女名简璧;元大谦妻罗氏名婉顺,字严正;唐玄宗的姨母窦氏讳淑,字顺则。高端一些的用古代列女的典故,如唐太宗女临川郡长公主字孟姜;殷仲容的夫人颜颀是大学问家颜师古的女儿,她的字女英,即来源于舜妃女英的典故。信佛道的用经典词汇,如李正一,字摩诃萨;大宦官梁守谦母讳宝威德;唐睿宗女玉真公主是女道士,她的字持盈,来源于《老子》。然而,大多数唐代妇女是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多以行第和乳名作为终身的称呼,盛如上官昭容,也只是使用乳名而已,即便贵为公主,也可能没有名字。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的211位唐代公主中,只有11位留下了名或字,其中中宗女安乐公主“裹儿”和玄宗女寿安公主“虫娘”还都是乳名。该书作者解释说因为公主是内眷,史官不方便跑到人家家里去打听,再者经过晚唐的动荡,官方记录损毁消失,所以公主们的具体信息只能得知大概。实际情况是,许多唐代公主的墓志上也没有记载名讳,如太宗女新城长公主墓志、中宗女勃逆宫人(安乐公主)墓志、德宗长女唐安公主墓志、懿宗第三女普康公主墓志等。墓志是当时的人用政府或家人提供的档案资料撰写的,不存在不方便打听和记录损毁的借口,没写在墓志上就是真的没有起名字。

作为“大唐第一公主”的太平公主,她的传记是所有唐代公主传记中最长的,有一千余字,有关她的记载还散见于本纪和其他人的列传中。但是很遗憾,她的名字还是没能够留下来。我猜太平公主一定是有名字的,至少应该有个乳名,要不然她的父母和驸马私下里怎么喊她,总不能真如影视剧中“太平、太平”地唤吧?成年后,帝国实际上只有她这一位公主(另外两位公主被软禁起来不让见人,等于不存在),公开场合径称“公主”即可,她的名讳也就不需要再使用了,天长日久,就被大多数人遗忘了。

另外,太平公主最终的宿命是被判定为逆臣,所以唐玄宗故意隐匿了关于她的档案资料,这种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即便将来太平公主的墓志真的出土了,也不大可能会写明她的名讳,正如她的侄女勃逆宫人(安乐公主)墓志,甚至连乳名都不会提及(图四)。

图四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亮亮

相关问答

和水有关的字有哪些_作业帮

妃(水)份(水)缶(水)伏(水)亥(水)好(水)合(水)冱(水)回(水)米(水)糸...泊(水)勃(水)哺(水)怖(水)匆(水)沲(水)法(水)畈(水)飞(水)...

三水,三土,两火,缺金缺木,我属什么命,该肿么补-ZOL问答

泉泽泉雨泊如泊然泓然泓涵泓澈泓渟泛舟泠冽波峻波盈波影泯然泳涵...洗然洗志洛灵洛妃洞朗洞明洪雅洪毅洪亮洪远洪渊洪朗洪泽洮洮洵...

如何看孩子八字五行缺什么,怎么用名字补?_算命_取名_天涯问...

[回答]◆八字命理分析:出生年月日时:(阳历)2008年1月17日酉时(17点-19点)星座:魔羯座(农历)屋上土(猪)2007年12月10日酉时(17点-19点)八字:...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