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College of 建筑 and Landscape of Peking University)位于海淀区中关园北小街3号,是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

北京大学于2010年5月决策成立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任命俞孔坚教授为首任院长。新的学院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1997年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2003年成立)和建筑学中心(2000年成立)等三个机构基础上整合而成。

截至2025年10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有教职工15位,包括双聘院士1位,国家特殊人才计划多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至2022年,学院已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018人,博士研究生42人;在校硕士研究生总人数为123人,其中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6人,在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55人,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10人。

历史沿革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该学堂兼具全国最高学府与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职能,成为近代新式教育推广的核心载体,也为建筑学科的早期引入埋下伏笔。不过,1900年庚子之变中,京师大学堂遭严重摧残,先遇土匪抢劫,后沦为德、俄兵营,学生四散,图书仪器遗失,学科发展一度停滞。1902年,在张百熙等人奔走下,京师大学堂复校,京师同文馆并入,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并拟定《钦定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部实业教育系统文件,其中已参考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科课表,对建筑学科课程作出详细规定,标志着“建筑”一词及学科内涵首次通过制度性文件传入中国;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修订颁布,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学科课程设置,确认了建筑学科的“外来移植”方向。

1905年,京师大学堂规划建设“分科大学”,设立工程处管理建筑事宜,建筑教育先驱张鍈绪参与其中。张鍈绪曾赴日游学,获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文凭,留日期间涉猎建筑学,1910年他在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教授建筑课程,并完成《建筑新法》——这是目前已知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现代建筑学专著,首次系统引入“建筑”学科名称、内涵及“以功能为出发点、以结构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方法,被评价为“将建筑学科引入中国大学教育的第一人”。同期,京师大学堂在校园建筑上展开西化探索,选址景山公园东面沙滩后街(后为老北京大学二院)添建“西斋”“藏书楼”,在北河沿建译学馆(后为老北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筑风格西化,体现新式教育革新意图。1910年分科大学开学,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款挪作军费,大学停办,已建成的部分讲堂建筑后被变卖军用,早期建筑学科探索暂时中断。

1928年夏,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创设,成为北京大学建筑系的直接前身,系主任为留法学者汪申,讲师包括华南圭,初期效仿法国将建筑系归属于艺术学院,后因“近艺术较多,与中国情况不适合”,改隶北平大学工学院,确立工科导向的学科定位。1930年,沈理源到工学院任教,1931年、1934年两度出任建筑系主任,汪申、华南圭、乐嘉藻、林是镇、朱兆雪等学者陆续加入,形成核心教学团队。这一时期,学科在学术与实践上成果丰硕:沈理源1920年测绘学胡雪岩故居(早于营造学社大规模古建测绘),后组织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古建资料;乐嘉藻耗费资财实地考察,六易其稿撰写中国人首部建筑史,提出“建筑史核心是精神而非物质结构”的独特史观;梁思成北京大学期间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年)、女生宿舍(1935年),受现代主义影响,简洁实用,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分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市沦陷,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暂时停办。1938年,该系在京恢复招生,朱兆雪任建筑工学系主任,沈理源钟森赵冬日等继续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院系历经调整,先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学院,1946年由北洋大学接办为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年恢复北京大学工学院建制,建筑系随之回归。

1949年建国后,北大工学院建筑系教授朱兆雪、赵冬日、华南圭受邀,与梁思成陈占祥苏联专家共同参与首都城市规划,就“行政中心选址”提出与梁、陈方案不同的观点,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争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并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建筑学科早期发展阶段正式结束,这一时期培养的冯建逵于倬云杜仙洲等学者,后来均成为中国建筑事业(尤其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杰出人才。

1952年后,北大建筑学科中断近半个世纪。二十世纪末,史无前例的城市大发展,空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亟待相关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北京大学于1997年创办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00年成立建筑学研究中心恢复建筑学的研究和教育,2003年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和教育。

为顺应时代需求,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北京大学于2010年5月22日决定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机构和学科进行整合,成立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0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正式对外宣告成立。

2014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Ecological Urbanism CollaborationEUC)成立签约仪式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东厅举行。12月1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大楼奠基典礼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2016年11月7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发起成立了“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4月24日,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支持下, 北京大学“NBS全球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隆重举行。

学校规模

机构设置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下设有国际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行业理事会;此外,还设置有综合办公室、人事及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外事科研、继续教育办公室、财务管理办公室、校友会秘书处、学院图书馆等行政办公机构。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10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有教职工15位,包括双聘院士1位,国家特殊人才计划多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双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俞孔坚、汪芳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0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人文地理学(建筑与景观设计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景观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文地理学硕士(景观规划设计方向)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MLA,景观设计)

教学建设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倡导和发展生态文明为宗旨,进行跨学科、跨尺度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旨在培养新一代人设计学科的领军人才。学院广大师生在两大方面的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一,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多城乡规划设计的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在国土、区域和场地三个尺度上,建立跨尺度的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并进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国土、区域和城镇的规划设计;第二,探索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的新美学、新设计,包括新型城镇化、新美学建筑、和新美学景观。

国际合作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城镇化发展、地理设计等核心领域,与国际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深度且多元的国际合作,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联合实验室与合作项目,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向发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于2014年9月联合成立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这一跨学科合作项目的建立,源于两校长期以来良好的师生交流合作基础。该实验室聚焦全球生态挑战背景下中国城市的发展需求,通过考察中国不同地理、气候、文化与经济特征的城市并建立城市一览表,对比分析另类发展模式,旨在为中国城市提供更具弹性的未来发展规划,解决废弃物、能源、空气污染、建筑设计等关键问题,其研究成果将以另类未来发展规划出版物呈现。合作内容涵盖科研与教育两部分:科研上,重点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环境、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围绕城市改造、未来新城镇、污染与城市健康、公用事业与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等健康相关话题广泛咨询业界及公众意见,通过田野调查(2016年夏季起由两校教员带领核心团队开展,绘制解析图与地图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多元生态)、方案设计(基于科研成果制定规划原则、完善设计方案)、方案实施(将规划原则与发展方案转化为未来项目蓝图)三个可同步开展的阶段推进;教育上,以专题研讨会、讲习班、科研奖学金、学生实习、系列讲座、研讨班、方案设计实践课等多种形式,搭建城市化监督管理技能发展平台,同时中国城市也为两校教学和学术出版提供个案参考。

此外,学院还积极与其他国际院校及机构开展合作,设立特色实验室。其中,城市过程模拟与应用实验室(UPMA)由John Zacharias博士于2012年创办,虽以北京大学为主体,但长期保持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交流,已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香港大学(HKU)等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开展研究(如深圳市交通出行行为、天津市城区空间与交通方式演变、自行车在中国城市的角色演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空间与地下空间系统等),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四年间已有1名博士和22名硕士毕业,并为需要国际经验背景的高端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UAL)则是学院与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共同设立的跨学科合作平台,成员涵盖城市规划、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旅游等多个专业,针对中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形态与景观破碎化、孤岛化及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强调通过保护和发展“地方性”(即地方固有的自然和文化要素形成的地方特色,是包含遗产状况研究、保护与发展的动态概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016-2018年第一阶段研究中,以中国大运河及城市运河沿河城镇景观转变为实例,制定规划设计原则,助力中德及全球面向未来的城市化策略中地方性与地方认同的建立。而北京大学地理设计(GeoDesign)实验室,是学院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于2011年联合成立的研发工作室,致力于打破地理学、城市规划、园林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的学科界限,借助GIS、RS、GPS、BIM等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与交流技术支撑信息化设计,为解决人居环境规划中大范围、复杂且长期维度的问题提供技术方案,其工作内容包括为研究院其他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定期与国际相关机构及学者开展交流(如2013年承办地理设计国际会议)、辅助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及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设计图书馆)2015年正式设立,先后收到黄润华教授、高志先生等慷慨捐赠的图书。2023年,北京大学2000级校友胡晓向学院图书馆捐赠《宋画全集》一种共23册(不含台北市卷),丰富了学院图书馆在中国艺术史领域的馆藏。截至2023年,馆藏图书已达2000余册。

学术期刊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学报创刊于201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教社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主办的双月刊;是ESCI、CSCD(E)来源期刊。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的交叉领域期刊,探讨通过景观设计学途径,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介绍和推广前沿景观设计实践,倡导有助于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新美学和新文化。刊登关于景观的分析、改变和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论文、观点与评论、主题实践等。

科研平台

2011年,学院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nv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Inc. 简称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联合成立北京大学地理设计(GeoDesign)实验室。2012年创办城市过程模拟与应用实验室,针对当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同时为需要国际经验背景的高端项目提供智力支持。2014年9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了跨学科合作项目——北大-哈佛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以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环境、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研究员将以探索未来发展规划为导向,研究中国城镇景观建筑,城市生活,公用事业,绿色建筑及其可持续性。并与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共同设立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此外,学院还成立了生态水系与绿地系统研究室、土地设计研究所。

科研成果

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在2016年至2018年的研究中,对中国大运河和城市运河沿河城镇的景观转变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实例,制定规划设计原则,从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地方特色的保护和发展。城市过程模拟应用实验室的研究重点包括深圳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天津市城区的空间与交通方式演变,自行车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角色演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公共空间和地下空间系统的研究。生态水系与绿地系统研究所从事的相关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两江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技术研究”“生态景观设施设计与径流减控技术研究”;其它部委研究课题、地方横向课题、规划等。土地设计研究所承担课题包括: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关键技术与保护战略研究”;“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之“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研究”等。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与研究院在2003年以“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项目申请全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支持,是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入选成果。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地震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第一时间进入卧龙,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并协助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规划设计研究。出版书籍、发表论文、研究生培养三部分。汶川地震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第一时间组织科研人员编写《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该书针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具体问题和特殊要求组织内容,介绍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前沿理念与技术,体现了对土地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文明延续的信念。通过项目研究,课题组发表了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委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承担《中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课题研究以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问卷咨询等为技术手段,通过对国土尺度的主要生态问题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评价,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为明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区划依据。在自然生态过程研究方面,本项目通过对江河源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方面进行单一生态过程分析与评价,得出各自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叠加确定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学院文化

校园活动

2016年9月16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6年中秋节迎新晚会在红四楼(备斋)三楼成功举办。参加晚会的有学院领导和老师、16级FMLA全体新生、15、14级部分学生以及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侗族大歌童声合唱团的老师和孩子们。侗族大歌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9月14日参加完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七届“和平的旗帜”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系列活动后,便受邀来到北京大学参观,并参加了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6年中秋迎新晚会。

教学理念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倡导和发展生态文明为宗旨,进行跨学科、跨尺度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旨在培养新一代人设计学科的领军人才。

创院院长

俞孔坚,教授,景观设计教育家、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俞孔坚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80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园林设计人才培养。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1997年,他毅然归国,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归国后, 他先后牵头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办《景观设计学》期刊,以毕生精力推动景观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关事件

2025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简介 Pek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09-29

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建筑学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09-29

行业理事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09-29

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大楼奠基典礼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 发布《中国景观学宣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NbS全球创新中心在北京大学揭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行政办公机构及联系方式.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09-29

师资队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09-29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复试通知(人文地理学(建筑与景观设计方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北大-哈佛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城市过程模拟应用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Geodesign(地理设计)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学院图书馆受赠《宋画全集》一套.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图书馆.2025-10-0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北京大学图书馆.2025-10-0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Higher Education Press.2025-10-0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北京大学图书馆.2025-10-01

生态水系与绿地系统研究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土地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寻找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简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卧龙自然保护区震后重建规划项目.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中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16年中秋迎新晚会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5-10-01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澎湃新闻.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