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图

《潮汐图》是作家林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发于《收获》杂志2021年第五期,并于2021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说《潮汐图》以19世纪20年代的广州市为背景,通过一只雌性巨蛙的奇幻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

2022年11月,《潮汐图》获得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2024年9月,其获得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2025年6月,该小说入选2025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2020-2024)名单。

创作背景

小说《潮汐图》的写作始于 2017 年,起源为林棹翻画册时偶遇的一幅 19 世纪中叶水彩花蝶图。​艺术真实与自然真实交织,使林棹意识到画中动物在真实自然中未必存在。真实与虚构的拉扯,促使其设定小说叙述者:一个虚构之物 —— 巨蛙。该巨蛙诞生于珠江边,游历广州市、澳门,最终抵达欧陆帝国中心。

小说《潮汐图》的名称来源,是作者2018年发现的两类素材:粤英词典《通商字汇》与 “中国贸易画” 藏品。《通商字汇》记录19世纪初广东省沿海语言交流特征;“中国贸易画” 呈现同期该区域日常生活与贸易风貌。两类素材还原当时广东沿海文化生态,作者将其融入巨蛙游历叙事,使小说内容如 “潮汐图”,包含自然潮汐意象与特定历史文化图景。

出版历史

小说《潮汐图》首发于《收获》文学杂志2021年第五期。2021年11月,该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蛙形少女的季风之旅:林棹全新长篇《潮汐图》首发式”在上海举行。

内容情节

小说《潮汐图》的故事从一位苏格兰博物学者H的视角展开,他在游历世界时登陆广州市,并在当地芦竹林中与这只巨蛙相遇。巨蛙的出现成为故事的核心,它不仅是博物学者H的研究对象,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历史与生态的纽带。巨蛙的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它从广州的芦竹林出发,经历了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东方到西方的跨文化冒险。在旅途中,巨蛙不仅见证了19世纪广州的历史风貌,也经历了人类社会的复杂与矛盾。

文章目录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林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流溪》中,少女张枣儿也以第一人称出现,讲述自己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以及最后自己如何杀死同父异母的弟弟。独白看似真情实感,但细思之下总是疑点重重,事实真相读者不得而知。《潮汐图》中林棹延续了这种“内视角”的叙述聚焦,叙述者并非一个冷峻观察者,在故事之外拥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野,而是作为身处故事内部的亲历者,以写实技法讲述虚构的故事。《潮汐图》中的巨蛙从非公非母到被冷冰冰的现代医学器械宣判为雌性,完成了它的性别身份指认。巨蛙能讲粤语,还通外文,可以和人交流,建立关系,成为朋友,可以体验和感知世界,人对于蛙的表现虽有惊奇,但也无过分恐慌与质疑。蛙愈发显现其生命力,愈能使我们看到小说世界中呈现的现代理性建构的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的僵硬秩序的松动,人与非人的边界被逾越。与欧洲现代性依靠科学和技术理性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不同,中国古典思想中蕴含着人亲近自然、融于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的共生观念。

《潮汐图》是魔幻的,但林棹却倾注了大量有关博物学知识的严谨考据与自然主义式的深描,人与兽,光和色,密密仄仄地拥挤在一起,几乎要从文本中挣脱而出,将那个巨变的年代涂抹得水色淋漓又丝丝入扣。如果将巨蛙之眼视为一台摄像机,那么读者几乎难以找到比它更完美的镜头。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亡魂重被唤起,召回者用文字布下魔法,而它们的血肉与声色却无一变形。处处都是虚拟,处处尽是事实。

小说虽是线性叙事却时而宕开一笔,虚拟漫游的细节之丰富不输航海题材纪录片,令读者惊异于《潮汐图》的纷繁驳杂。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与巨蛙一样滋长、形变,在岭南水上人家,用的是融合了古粤谚、民俗音乐的鲜活方言,在澳门跟随女主人明娜遍览好景花园时,巨蛙习得雅正的官话,而随着“世界号”扬帆远行,远离故土的它在和番人的长期厮混中操持的是更为现代的西式语言。三种风格的语言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加上第一与第三人称的自由切换,令文本之外的观察者得以分享巨蛙之眼,与之共同漂流,感受虚实相生的困境。

小说提供的人物群像耸立于密集的时代风物之中,形成一座座悲剧性的山峰。契家姐是广州市水上人家在蒙昧年代挣扎求生的悲歌之一曲,却也是巨蛙一生中罕见的纯真和温存。冒险家H是蛙的捕获者与引路人,直到死前仍在悲叹巨蛙的孤独和待遇之差。他心心念念的是巨蛙的不朽,是它“即使砖石倾覆星移斗转天地变色”仍能在博物馆中被人类膜拜。他爱巨蛙,但这炽烈的凝视更印证了两者间的天堑,这是一个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对异兽的收集癖与驯服欲。从这一点上讲,H与好景花园里的明娜与宾客们并无本质区别。

《潮汐图》状物也写人,讲历史也谈永恒。它华丽宏大令人生畏,不乏博物学的精细与动物间微小的共情,它于华语文学的边缘探求地域(岭南)与语言(粤语)实验的可能,但文本的冒险嬉戏并未冲淡其严肃的内核。文本设下的重障既是还原鲜活历史的需要,也构成了横亘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迷雾,召唤读者进入和破解。

《潮汐图》是一部开阔的小说,书中的巨蛙从广州市辗转流落到澳门,顺大西洋深入到欧陆中心,途中遇到的人各自有特别的身世、遭遇和观念。作者在这种开阔的写作中,展现出了对文字精准细腻的控制能力。青蛙的两栖特性隐喻了广州的特殊性,广州虽然地处中国版图边缘,但它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前沿,在地理大发现和世界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存在有诸多可能性。青蛙“非人类”的形象设定,也体现了林棹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世界观

作者表示小说书名的选择非常艰难,最终用“潮汐”来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来临前夕的气氛,时代和命运的走向都是未知的,充满多种可能性。希望今后在创作中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潮汐图》中,林棹显示其强大语言才能。作品融合了竹枝词、俗谚口语的粤语,以及雅正的越南语官话,还有英伦文学翻译腔调,小说的三个章节呈现了语言变化。

相关销量

《潮汐图》单行本一年不到销量已破三万。

作品评价

《潮汐图》以一位19世纪的蛙形少女为主人公,这是天真与哀伤,冒险与叛乱,神识、人心、兽语交错的绮丽文本。该作以不存在的虚构之物,展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南中国图景,书写大航海时代尾声,延伸至遥远的西方世界核心,堪称魔幻、寓言、博物学兼具的当代长篇。(《北京日报》评)

文字清奇,以巨蛙反射历史转型时刻的奇特景观,调度各种文类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粤语方言色彩尤为一大特色。(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评)

一本奇诡瑰丽的作品,令人联想到李贺呕心沥血的诗句,虽非“秋坟鬼唱鲍家诗”那么凄诡,却也读来惊心动魄。全书以岭南语言文化搭起支架,展示了水上人家的生猛鲜活,作者笔底波涛汹涌,既有南越国的风土人情,又透露了广东省荟萃中西的特殊情景,犹如马尔克斯的粤语版,以后现代的魔幻笔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盐田海洋图书奖 评)

林棹的《潮汐图》,奇幻诡谲,意象丰赡,以坚实充沛且富有韧性的语言经验,造访、叙录19世纪华洋杂处、声色沸腾的粤海关与广州十三行。巨蛙的世界行旅所折射的历史景观与时代转型,融合在各色的行家俚语与粤语方言中,点染出岭南之地的芸芸众生在波谲云诡的现代历史中不断嬗变的情感、观念和经验。历史与幻想交织,现实与虚幻共舞。小说文字清奇,视角独特,在书写生命尊严的历史流转中,重构近现代历史的岭南经验与审美形态,为“新南方写作”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施耐庵文学奖 评)

这真是一部让人期待已久的南方叙事,一座早该由广东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楼。我需要再三重读,好看清林棹如何放荡她那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从珠江江底泥层疍艇的尸身,打捞出十九世纪海洋帝国那水彩般的残影。(梁文道 评)

幻象中蕴含着自然饱满的躯体,方言里埋藏着民族丰盈的神识,以缜密的虚构技艺,林棹描画出一个特殊时空的异样风姿。(黄德海 评)

2021年重要的小说文本。人物间的漫游和互动,实际上是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史。其中不以中国,也不以西方为中心,是80、90这一代作者特别自信的地方。(杨庆祥 评)

相关作者

林棹,1984年生于深圳市。长篇小说《流溪》为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作品、豆瓣读书年度中国文学。2021年,凭借《流溪》,获南方文学盛典潜力新人奖。小说《潮汐图》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获奖信息

参考资料

青年之城|上海的文学眼光:发现那些年轻又特别的力量.澎湃新闻.2025-09-29

《潮汐图》.中国作家网.2025-09-29

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揭晓,林棹《潮汐图》摘首奖.澎湃新闻.2025-09-29

鲁敏、魏微等六位作家在列,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评审结果出炉.扬子晚报.2025-09-29

2025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发布,我省作家孙频、刘康在列.扬子晚报.2025-09-29

《潮汐图》的动物视角与风物叙事.光明网.2025-09-29

林棹《潮汐图》书写南中国往事.中国作家网.2025-09-29

《潮汐图》:历史织锦背后的回魂.光明网.2025-09-29

80后作家林棹新长篇《潮汐图》,书写晚清岭南风土魔幻故事.北京日报.2025-09-29

第二届“盐田海洋图书奖”在深圳读书月上揭晓!.澎湃新闻.2025-09-29

第六届“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颁出,鲁敏、魏微等获奖.澎湃新闻.2025-09-29

潮汐图.豆瓣读书.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