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子

三娘子(1550年-1613年),本名乌延楚,别名克兔哈屯、也儿克兔哈屯、钟金哈屯(哈屯即夫人)、顺义夫人,明代中后期漠南蒙古军政人物,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生于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该部落遗址在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一带),其父哲恒阿哈是该部落的首领。

公元1557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阿拉坦汗)在与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联姻时娶三娘子为妻。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三娘子随夫出征瓦剌,其间生一子,取名卜他失礼。公元1571年3月,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明朝政府和蒙古终于实现了通贡互市。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俺答汗去世,三娘子开始执掌兵权。俺答汗的长子皇太极依照旧俗,娶继母三娘子为妻。公元1585年,黄台吉病逝,其长子扯力克自立为王。扯力克尽弃妻妾,与三娘子合帐成婚。公元1594年,扯力克去世,围绕着王位的继承问题,扯力克的孙子卜石兔台吉和三娘子的孙子素襄台吉之间发生了一场夺嫡之争。三娘子不徇私情,将顺义王印移交给了卜石兔台吉。公元1613年4月,63岁的三娘子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美岱召内,明朝曾经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

包头市美岱召的太后庙是为了纪念三娘子而修建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设供祭祀,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1933年。自2007年起,土默特右旗政府在历届三娘子旅游文化消费季期间,都要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纪念性活动。当地各族群众在缅怀三娘子的同时,又以类似历史上汉蒙互市的形式开展物资交流,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荣、互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三娘子本名乌延楚,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生于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该部落遗址在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一带),其父哲恒阿哈是该部落的首领。三娘子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她饱读诗书,性格豪爽,擅长歌舞骑射。长大后,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开阔、通达事务,深受部落民众的喜爱。有关史籍记载说她“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

公元1557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阿拉坦汗)在与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联姻时娶三娘子为妻。之后,三娘子又有了钟金哈屯(中宫夫人)、也尔克兔哈屯(有权势的夫人)的称号,汉文史籍则多称其为三娘子(因为她是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

辅佐俺答汗

三娘子出嫁之时,正值明朝政府与塞外草原的关系极度紧张时期。此前,由于俺答汗不守信义,一边打着称臣朝贡的名义骗取明朝赏赐,一边又背弃誓言出兵抢掠明朝边境,明朝多次拒绝俺答汗有关“通贡互市”的要求,对蒙古实施贸易制裁。原本有利可图的南下劫掠也因为明朝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入不敷出,更威胁了俺答汗的地位,令俺答汗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明朝的关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三娘子以其聪明才智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与明朝政府和好。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为了辅佐丈夫扩展疆土,发展内蒙古地区经济,三娘子随夫出征瓦剌,其间生一子,取名不他失礼。公元1571年3月,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明朝政府和蒙古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通贡互市。互市每年一次,每逢二月至四月的数十天,蒙汉族民纷纷涌向张家口市、新平堡、得胜堡、水泉营、红山墩和清水营等互市市场,蒙古族人用马、牛、羊、及皮张、毛绒等与内地汉人交换布匹、绸缎、茶叶等生产、生活用品。

每当开市之日,三娘子巡视互市市场,维持秩序。以劣马充良马、明抢暗盗等扰乱互市秩序的行为,以及南下扰边的蒙古部众“皆付三娘子罚治”。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明万历五年,总督宣府、大同市吴兑认为,让三娘子主持互市,就可以安定边疆,于是对她更为宽容优待。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娘子随同俺答汗赴青海仰华寺谒见了索南嘉措(达赖三世),从此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了内蒙古地区

执掌兵权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俺答汗去世,三娘子立即将这一消息呈文告知明朝政府,并上贡白马9匹,镀金撒袋各1幅、弓1张、箭15支,以表示继续忠顺。明朝政府也立即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前来祭吊俺答汗,三娘子当时以主人的身份答谢明朝使者。俺答汗去世后,所有进出关口者均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三娘子从此开始执掌兵权。她的一举一动都与北方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明朝政府深知这一利害关系,又赏赐三娘子大红五彩纻丝衣2袭、彩缎6表里、木棉布20匹。

牺牲个人,顾全大局

俺答汗去世后,其长子辛爱黄台吉都隆僧格继承汗位。黄台吉清楚地知道,当时三娘子在土默特集团中已经是核心人物,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如果没有三娘子的帮助,他很难统御各个部落。于是按照“收继婚”【收继婚又称为转房婚。狭义的收继婚,是指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的行为、习俗或法律;广义的收继婚包括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如亡夫的叔、伯、儿(女方的继子,亲生子除外)侄、甥等情况,称为夫兄弟婚;也包括男子续娶姐妹的婚俗,称为妻姐妹婚】之习俗,辛爱黄台吉欲纳三娘子为妻。

三娘子嫌弃辛爱皇太极对互市认识偏颇,且老而有病,率领人马出走西部远方。辛爱黄台吉尾随而去。互市无人主持,处于关闭状态。明朝当时从边境安全考虑,由明宣大总督郑洛出面规劝三娘子道:“能归王,不失恩宠,否则塞上一妇人耳。”三娘子听命。十月,与辛爱黄台吉合婚。次年(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月,辛爱黄台吉嗣顺义王(第二代顺义王)。三娘子与辛爱黄台吉合婚后,黄台吉把妻妾全部赶走,专宠三娘子。由于辛爱黄台吉年老多病,权力完全掌握在三娘子手中,部落里有违背贡市协议者,三娘子一概严惩不贷。严法之下,明蒙边界始终没有发生过过激的冲突,互市贸易得以顺利进行。明朝政府封皇太极俺答汗,三娘子再次被封为忠顺夫人。

黄台吉继承父位后,经常埋怨其父亲不该与明朝议和,欲挑起事端。三娘子相劝:“天朝所以待我者甚厚,岁通贡市,坐享全利,而无后忧。孰与夫冒矢石,出万死,幸不可知掠获也。”黄台吉听后非常信服,从此打消了与明朝开战的念头。不久后,三娘子因其子的婚姻问题与部落内部发生纠纷,三娘子派遣精锐骑兵包围了板升城,爆发了板升之战。三娘子军斩杀80余人,生擒20人,缴获盔甲30副,驼马100多匹。战事持续了5个多月,最终降服了板升城。

公元1585年,皇太极病逝,其长子扯力克自立为王。三娘子想把手中王印和虎符传给自己的爱子不他失礼,以继承汗位。不过,三娘子权衡利弊之后,又将王印传与扯力克。已经37岁的三娘子以年岁渐老为由,自练兵万人,筑城别居。明朝政府派人规劝扯力克:“夫人三世归顺,汝能与之匹则王,不然封别属也。”于是,扯力克便尽弃妻妾,与三娘子合帐成婚。

1587年,扯力克正式继承顺义王位,而三娘子才是实际掌权者,明朝再次诏封她为忠顺夫人,赏赐丰厚。扯力克继承王位后,常年不理政事,部族里的大小事务全由三娘子处理。为此,明朝政府经常给予三娘子丰厚的赏赐。三娘子对此非常感激,多次向明朝政府表示“子孙暨部族世世为天子守边”。

维持蒙汉和平

1590年,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西行青海省,使青海及河套蒙古部落活动加剧,他们进攻洮州、河州、甘凉等地,陕甘震动,明朝兵部尚书郑洛领军征伐。郑洛与三娘子是多年好友,于是致信三娘子,请她劝扯力克东返。三娘子本就对局势恶化心存悔意,于是苦劝扯力克,细陈利弊。最终,扯力克率部东归。回师途中,三娘子回信郑洛,表达了尽快回土默特之意,还为边事生乱向明朝致歉,回到土默特后,三娘子、扯力克谨守盟约,与明朝友好往来。

公元1591年,宣化镇附近有2名部落首领背叛盟约,率兵进入边境引起骚乱。三娘子闻讯后立即派兵前去征讨,最终擒获叛乱的2名部落首领,使得边塞又恢复了平静。同年秋季,位于塞外草原西侧的火落赤部落挑起事端,顺义王扯力克瞒着三娘子,出兵帮助火落赤部落扰乱明朝所属的洮河等地。明朝边关将领立即派遣使者将军情告知三娘子。三娘子迅速派出使者前往火落赤部落,要求扯力克立即率兵东归。扯力克迫于三娘子的压力,很不情愿地率兵而归,洮河之乱就此平息。因为此事,明朝政府下令停止通贡互市两年。三娘子深表歉意,将挑起事端者缉拿后送交明朝边关将领。于是,明朝政府又下令恢复中断的通贡互市。

公元1594年,扯力克去世,围绕着王位的继承问题,扯力克的孙子卜石兔台吉和三娘子的孙子素襄台吉之间发生了一场夺嫡之争。三娘子不徇私情,遵循俺答汗生前与明朝政府达成的“世代相传为王,以长部落归心”的约定,毅然将顺义王印移交给了卜石兔台吉。为此,素襄台吉多次咒骂其奶奶三娘子,憎恨其不将王印相授。

因病去世

公元1613年4月,64岁的三娘子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美岱召内,明朝曾经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

史料记载

明实录》的记载:“虏酋俺答孙把汉那吉率其属阿力哥十人来降。把汉那吉既长,娶妇比吉。久之,会我儿都司有女,那吉欲娶之,为俺答所夺。其女即俺答汗外孙女也。那吉怒,欲治兵相攻,俺答以他女界之,终不悦,弃所部来归。”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的记载:“把汉那吉……妻(俺)答婿歹慎女,号比吉,已六载矣。已,把汉复取兔扯金女。会俺答外孙女美而艳,许袄儿都司,答好弗能予,强纳之。袄儿怒,攻答,答惭,夺把汉所聘女与之甘心焉。把汉初妻比吉,不相中,今复弗如所愿,快快不得意,谋降汉。”

明史纪事本末》《西人封贡》记载:“把汉那吉纳妾焉,而妾美,俺答夺取之,把汉那吉怒”“俺答妾克兔哈屯,号曰三娘子,或曰俺答外甥女,或曰宜大伎。”

《阿勒坦汗传》记载:“驻牧于扎拉满罕山之时,天圣明汗(俺)念及昔日故事,向吉格肯阿噶(哲恒阿哈)、扎拉满孛儿只斤·拖雷二人,派去扎雅齐达里扎、波勒格扎雅齐二使臣。曰‘我主圣明乌哈噶图阿勒坦汗,遣吾等来陈欲援昔日之制结为亲家之情’时,派克尔古特之脱顺乌尔鲁克,脱格喇尔阿哈拉呼二人为使还报,将自己女儿献为中宫结为亲家之情如此这般。”“黄龙年(明隆庆二年,1568年),俺答汗远征卫喇特百姓,偕真诚聪慧的乌讷楚钟根哈敦,于名为赛罕之地设阿兀鲁克以居哈敦,直趋阿勒泰市罕山抵达奥达陶图木。此时克尔古特国之吉格肯阿噶等诺延驻于彼地,格根汗率军进驻彼等中间,经交谈提及此结为亲家之人时,吉格肯阿噶爽然率其诸子属众归附君可汗

方孔炤《全边略记》卷二言:“先是,三娘子在俺答时,自练精兵万人,夷情向背,半系娘子。”

罪惟录》列传之卷二八《三娘子》载,三娘子“幼颖捷,善番书。曲眉秀目,面有一黑子,耳环大环,冠席帽,如卤王(指俺答汗),其像尝图入中国,大率上青线半臂,下绛裙,袜而不鞋,腰悬一刀,项挂白数珠,坐藉地,干达大义。”

《罪惟录》记载:万历五年,总督宣大吴兑意淂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益宽假。三娘子每就兑𬤰舞,绝倒兑怀示昵。或入卧,意所欲,辄扶将去。则兑往往故陈可欲若忘也。三娘子气能徂其众,而兑必以三娘子故,赉予颇优异,众益为三娘子东西。

罪惟录》记载:九年,忠顺王俺答死,其长子兴克都隆哈黄台吉,臂绝短,善用兵,蹢躅邀索称雄,袭封王。弃前配五兰比妋蒸三娘子,三娘子计足羁制之。已台吉受西僧诒,纳比奴一百八,比素珠之数,人邀内花粉,合五百金强。三娘子意忌。时代兑为郑洛曲关说,尽散之。

《罪惟录》记载:诏封扯力克为顺义王,而以子晁兔台吉袭封龙将军,特册三娘子忠顺夫人,亦加不他失礼为龙虎将军。寻扯力克𨅬甘州,三娘子阻驻西安市,并未东窥莽掜。扯力克酗眊,凭藉三娘子如黄台吉时,凡上书,王与夫人连称,不顺义独也。

文学形象

诗画形象

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在《朔塞歌》二首诗中赞美三娘子:白道徐流过五重,青春绣甲隐蒙茸。归隐莫还游乡口,噪鹊常看小喜峰。独上偏关笑一回,娘娘滩上绣旗开。金珠不饰从军妇,顺义夫人眼里来。

明朝进士吏部员外郎穆文熙的《逍遥园集》中有一首《咏三娘子》:少小胡姬学汉妆,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诗赞三娘子和俺答汗一起维护互市秩序的形象。

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弧一女郎。唤起花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这是明代大才子徐渭的边塞名作——《边词二十六首》中的一首,描绘了一位在草原上策马奔驰,不让须眉的蒙古女子。这位令明朝大才子倾情书写的女子,便是三娘子。徐渭为其写下了6首赞美诗篇。

曾有明朝人作诗盛赞三娘子:“半醉屠苏双颊冷,桃花一片殢春寒。”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傅增湘作《咏昭君墓》一诗:麟阁云台盖世勋,论功一例逊昭君。若从边塞争芳烈,顺义夫人亦不群。诗中将三娘子与汉代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相提并论,对三娘子对维护民族团结的功绩予以充分肯定。

包头市美岱召的太后庙内大雄宝殿的壁画上绘有一位头戴皮沿帽,身穿皮领对襟袍服的老夫人,容颜端庄,体态丰满,端坐在木几上,两旁有二喇嘛侍立。经考古人员考证,这位老夫人就是三娘子。

小说形象

长篇小说《蒙古王妃三娘子》以“乌讷楚”称呼三娘子。这部作品以情感为线索,描绘三娘子从9岁远嫁开始,与俺答汗由被迫联姻到真心倾慕,和把汉那吉青梅竹马却因部族大义忍痛割爱的情感纠葛。作者把三娘子塑造成一个因心系恋人把汉那吉,偶然间参与政务,却因天资聪慧,见解出众而踏上政治舞台的女子。小说强调她绝非贪恋权势之人,她多次基于蒙汉和平大局,牺牲个人情感,先后与俺答汗子孙合婚,展现出一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为部族利益和民族和谐耗尽心力的女性形象。

纪录片形象

2018年1月,由北京天际传媒历时3年制作完成的系列纪录片《蒙古女王》在北京正式发布。纪录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从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到“隆庆和议”间风云变迁的历史长卷里,为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蒙古族杰出女性代表的传奇故事。她们中有成吉思汗的女儿,为父亲的帝国执印监国的阿剌海别吉;也有在帝国衰败之时挽大厦之将倾,守护黄金家族血脉的中兴之母满都海哈屯斯琴;更有破除成规,一力促成蒙汉和平的忠顺夫人三娘子。

主要成就

和平互市

三娘子在塞外草原上执政30多年的时间里,她始终坚持和平互市的政治原则,持续执行与明朝友好的方针,不仅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的愿望,对蒙古和汉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她还重用汉人,引进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间,俺答汗的爱孙把汉那吉等投明,在三娘子力劝下,俺答汗放弃武力攻掠,与明廷达成通贡互市协议。协议达成后,俺答汗命三娘子主持贡事,经管互市市场。在官方贸易外,三娘子允许草原牧民与内地军民广泛进行民间贸易,以牛羊等牲畜及皮毛、马尾等畜产品交换中原的布帛、皮革、粮食、药物、饰物、衣服、锅具、农具等日常生活所需品。互市贸易的开展,密切了土默特蒙古与明朝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文化发展,促进了城镇形成,使广大牧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边境的安宁、市场的繁荣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使蒙汉双方都认识到,和平互市是唯一符合双方利益的道路。在三娘子主持下,通贡互市、和平安定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四十年之久。

筑城归化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据《明史》记载,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三娘子和俺答汗开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库库和屯的城池,库库和屯城进人施工阶段后,三娘子是主要的主持者。明万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城)。据《阿拉坦汗传》记载,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样式修建的,有8座楼和琉璃金銮殿。渐渐地,归化城成为蒙古草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为了纪念三娘子,又给归化城起了个有趣且意义深远的别名:三娘子城。

万历九年(1581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再次扩建归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外城。当时归化城的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因此,有人说青城之名便是由此而来。另据《归绥县志》记载,归化城“周二里,却以砖,高三丈,南北门各一”。明末战乱中,归化城被烧毁,后得到重建。据《玉泉区志》记载,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尔省林丹汗,“克归化城,夺大召寺”。明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战败林丹汗,追到归化城后纵火烧城。后来的归化城是清朝在废墟上又重新建立起来的。

推广佛教

三娘子主政时期,积极推广佛教文化的传播。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三娘子和俺答汗共同主持归化城和弘慈寺的建造。弘慈寺即大召寺,蒙古语称“伊克召”,伊克,意为“大”,故称“大召”,汉名“弘慈寺”“无量寺”。万历八年(1580)弘慈寺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1662―1721),扩展弘慈寺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弘慈寺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三娘子与扯力克等调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翻译家,从万历三十年(1602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译出全部一百零八函《甘珠尔经》。《甘珠尔经》的蒙译成功,不仅加快了佛教的传播,而且对后来蒙古翻译工作和文学语言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人物评价

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不仅是民族和平的使者,还是呼和浩特市的前身——归化城的最初缔造者。(内蒙古新闻网评)

三娘子坚持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顾全大局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当地蒙古族人民的认可和拥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三娘子在蒙古草原上享有了很高威望,深受蒙汉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草原文化网评)

俺答汗逝世后,三娘子仍然坚持俺答汗生前确定的明蒙互市原则,劝导汗廷权臣,约束家族与部属,协调长城内外关系,着力维护明蒙友好。(《土默特史话》作者伏来旺评)

三娘子一生辅佐四代顺义王,始终坚持与明朝友好的政策。在她主导东蒙古的30多年中,长城内外出现了和平景象,令她在蒙古草原上享有很高威望。(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三娘子强调和平理念,说明她虽是“弱女子”,却有包容的“大胸怀”。正是在她的主导下,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各族文化得以嵌入式互动,一个近代的多民族国家呼之欲出。(《 环球人物 》评)

三娘子是俺答汗晚年得力的政治助手。作为历史人物,她的主要贡献在于维护汉、蒙古、藏等多民族的友好交往。(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 评)

在隆庆合议的签订过程中,三娘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评)

三娘子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英雄。(《环球人文地理》)

三娘子“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年轻时便手不释卷,胸怀大略,深受第一任丈夫俺答汗的敬重和器用。(《环球人文地理》)

三娘子不仅年轻貌美,而且自幼识文断字、娴熟弓马,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俺答汗对其极为宠爱。(《大同史略》评)

家族关系

轶事典故

交好边官

三娘子十分喜好汉服饰,仰慕汉文化,曾发愿表示如有来生一定要转世为中原人。她曾多次至长城以内,与王崇古、方逢时、郑洛等历任宣府、大同市山西省的边疆大吏都有着很好的私交。万历五年(1577年),吴兑任宣大总督后,三娘子对其执父礼,她在吴兑府中毫不拘束,俨然视为己家。吴兑也将三娘子视为自己的女儿,经常为她采买内地汉服以及金珠翠钿等首饰。蒙古诸部中,有的不听约束,欲入明朝境内骚扰,三娘子预先告知吴兑,督府得以预作准备。

巾帼风采

吴兑的幕僚中有内地大才子徐渭,此人诗书画造诣很深,在中国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徐渭性格独特,厌恶俗人,但他目睹了三娘子健美聪慧、飒爽干练的英姿后,心潮澎湃,竟一口气写了六首边词,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这位蒙古族巾帼的风采。史书还记载,驻守长城的边军对三娘子美名如雷贯耳,文臣武将们都争相目睹三娘子的画像。

结交蔡可贤

岢岚县兵备道蔡可贤在红门互市,常常独自乘车进入对方的营帐亲昵戏耍,于是创作了《塞下曲》十首,其一曰:“宠冠穹庐第一流,自矜骄小不知愁。谁禁黑水阴山外,别有胡姫叹白头。”

小说《蒙古王妃三娘子》描写,蔡可贤相貌英俊、气宇轩昂。他早听说“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年老的俺答汗非常宠信她,事无巨细都任凭她裁决,又听到人们对她赞不绝口,对三娘子充满了好奇。于是,蔡可贤主动来到三娘子的行帐,想了解一下她有什么过人之处。蔡可贤走到行帐门口,刚好听到三娘子在朗诵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蔡可贤是进士出身,自幼博览群书,文采出众。见三娘子颇通诗词,便与她谈论起诗词歌赋,两人相谈甚欢。之后,三娘子就让蔡可贤教她作诗。在蔡可贤的指导下,三娘子做了一首诗,诗对仗工整又有意境,却含着深深的落寞与幽怨。蔡可贤觉得,三娘子表面豪爽开朗,内心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内心不由得对他多了一份仰慕和怜惜。

后世纪念

包头市美岱召的太后庙,又称三娘子庙,是为了纪念三娘子而修建的。庙内灵堂供有三娘子的骨灰,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设供祭祀,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1933年。截至2008年,三娘子遗骨仍然存放在美岱召的太后庙内,该寺院里还珍藏着三娘子的腰刀、盔甲、头饰、靴帽等文物。美岱召内还用白色大理石雕塑了一尊高大的三娘子石雕像,这尊三娘子雕像柔美刚毅、栩栩如生。

自2007年起,土默特右旗政府在历届三娘子旅游文化消费季期间,都要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纪念性活动。当地各族群众在缅怀三娘子的同时,又以类似历史上汉蒙互市的形式开展物资交流,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荣、互促。

张家口市大境门是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位于东、西太平山之间,地势险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娘子在此推行“茶马互市”,使大境门这一边防要隘成也成为了西北的商业重镇,张家口大境门景区内建有三娘子庙,纪念明蒙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往来。

参考资料

【道中华】三娘子是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9-10

蒙古族巾帼英雄---三娘子.草原文化网.2025-09-07

三娘子,草原上“垂帘听政”.人民网.2025-09-07

三娘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5-09-15

三娘子——具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杰出女英雄.中国网草原.2025-09-22

维护民族友好交往的女政治家三娘子.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2025-09-15

蒙古族杰出女性三娘子与归化城.内蒙古新闻网.2025-09-15

燕赵三交史话 | 顺义夫人亦不群:蒙汉民族团结的象征.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9-07

俺答汗.故宫博物院.2025-09-22

蒙古族杰出女性三娘子与归化城.内蒙古新闻网.2025-09-15

维护民族友好交往的女政治家三娘子.今日头条.2025-09-07

【敕勒川人物春秋】互市促成民心顺 从此人间四月天——三娘子小传.敕勒川博物馆.2025-09-23

高希凤妻刘氏、三娘子.识典古籍.2025-09-27

评《蒙古王妃三娘子》.呼和浩特日报.2025-09-15

历史纪录片《蒙古女王》发布.语文网.2025-09-27

呼和浩特大召寺.东北网.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