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竺寺(别名:法净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稽留峰下,与法喜寺、法镜寺共同构成“天竺三寺”。寺庙群山环抱,朝东偏南,主要有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莲池海会等建筑,圆通宝殿中塑有四十八臂大悲观音菩萨像。
隋朝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来自中印度的高僧宝掌禅师来到此处开山建寺,弘扬佛法。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朝廷评定禅宗“五山十刹”,该寺被列为十刹之首。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将天竺寺改名为“天历永祚禅寺”,由于得到政府支持,寺院又建造了天香阁、桂子堂等。到元末,寺院毁于战火。清朝康熙帝南巡时,亲自为寺庙题写匾额,并赐名“法净寺”。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中天竺寺毁于战火。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院仅存天王殿、正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白衣观音堂、天香阁等,规模变小,已经很难再恢复原来的样子。民国时期,寺院遭遇一场大火,不仅部分建筑受损,寺中珍藏的佛教典籍亦被焚,损失巨大。“文革”时期,寺院被占用为工厂。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杭州市佛教协会将寺院收回,重新修缮,恢复伽蓝旧观,并作为游览胜地对外开放。2006年,中天竺寺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自宋代起,中天竺寺香火旺盛、香客众多,因“中竺十二景”成为游览胜地,社会名流常在此结社聚会、吟咏酬唱。明清以来,“天竺香市”形成,使天竺各寺名扬四海,盛况空前。截至2022年,中天竺寺每到春季朝山进香期间,各路香客蜂拥而至。
历史沿革
中天竺寺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是由中印度的高僧宝掌禅师创建的。古书记载,宝掌在隋开皇十七年到达杭州天竺,感叹这里山水之美,说道:“走遍了中原大地众多河流,这里到处都有修道之人的踪迹。”于是便在此设立道场。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慧诞法师带着神尼的舍利,来到飞来峰香林洞顶,建造了钱塘第一塔。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吴越国王钱俶赐予寺额“崇寿天圣寺”,此时,寺里殿宇众多,僧人聚集。庆历四年(1044年),云门高僧契嵩住持中天竺寺,赵祯封他为“明教大师”称号,中天竺寺因此闻名天下,走向鼎盛。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
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天竺伽蓝殿中的护法女神摩利支天菩萨显灵,轰动了朝廷和民间,赵构传旨拨款,扩建中天竺寺的殿宇,建造了华严阁、摩利支天殿、水月楼等。《华严阁记》记载:“金碧璀璨,中设千叶卢舍那像,立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于其旁,五十三善知识布列左右,两翼以钟、经二台。四山环焉,如拱如卫,记欲摄云,俯疑临渊,石梁横陈,清流激湍,气象瑰富。”
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朝廷评定“五山十刹”时,中天竺寺在十刹禅院中位居首位。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将天竺寺改名为“天历永祚禅寺”,由于得到政府支持,寺院又建造了天香阁、桂子堂等。到元末,寺院毁于战火。
“明洪武初年(1368年),重建中天竺寺,敕令命名为‘中天竺寺’。”名僧季潭宗泐担任住持,宗泐很有才华,深受朱元璋赏识,寺院也聚集了很多贤才,人才众多,促进了中天竺寺的兴盛。正德年间(1506-1521年),寺院部分被毁,寺僧无力维修,香火逐渐衰落。清朝各位皇帝对中天竺寺特别喜爱。清代,康熙帝敕令重修,赐予匾额“灵竺慈缘”;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寺御题寺额,并将寺名改为“法净禅寺”。
咸丰年间(1851-1861年),寺院毁于战火。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院仅存天王殿、正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白衣观音堂、天香阁等,规模变小,已经很难再恢复原来的样子。民国时期,寺院遭遇一场大火,不仅部分建筑受损,寺中珍藏的佛教典籍亦被焚,损失巨大。“文革”时期,寺院被占用为工厂。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杭州市佛教协会将寺院收回,重新修缮,恢复伽蓝旧观,并作为游览胜地对外开放。
20世纪90年代,相继重建圆通宝殿、莲池海楼。1993年底,杭州市佛教协会在法净寺创办居士学佛座谈会。1999年,又挂“杭州佛学院(筹)”牌子。21世纪初,市政府批准《修复法净禅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3.27万平方米。
寺庙布局
中天竺寺位于杭州市天竺山稽留峰下,与法喜寺、法镜寺共同构成“天竺三寺”,重修后的中天竺寺群山环抱,朝东偏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莲池海会等建筑,圆通宝殿中塑有四十八臂大悲观音菩萨像,另外,圆通宝殿,殿高23米,殿内供奉12米高的大光普照观音。在圆通宝殿后的大平台上重建大雄宝殿。中天竺东侧坐落两个四合院,中西结合的楼房,粉墙黛瓦,围廊亭柱,上下四周呼应,现为浙江省佛教协会会址。寺院西侧楼房是杭州佛学院教学、生活用房。
周围景点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後,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天竺三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从灵隐到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周围数十里,统称为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有天竺香市和佛国胜地之称。韬光可观海,天竺则观山。徜徉天竺山,最为诱人的是四周的山峦秀色。从灵隐合涧桥旁循路而进,山色如列画屏,崖陡谷深,曲涧淙淙,山岚云影时而飘忽,极富山林野趣。著名的山峰有灵鹫峰、莲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窦峰、白云峰、天竺峰。
天竺峰双峰削立,形同天门,故杭人又称它为天门山。同高455米,有西湖第一高峰之称,为西湖群山的主峰。天竺道上有不少古树名木,如七叶树、枫香树、紫楠、黄檀木、榆树等。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奇石更奇,特别是莲花峰一带的山石,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俊美无比。从灵隐“咫尺天涯”照壁沿天竺溪走500米许,便是天竺三寺,又名法镜寺。法镜寺在三竺寺中历史最为悠久,创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相传为印度慧理各尚所建。寺内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坛场三进殿堂。法镜寺为杭州市唯一的尼姑寺院,今尚在恢复扩建之中。中天竺寺位于稽留峰下,离法镜寺约500米,又名法净寺。如今,中天竺寺佛门重开,寺内有原天王殿、安养堂、三圣殿等建筑,盛行宗教活动,也是西湖一大寺观。
上天竺寺又名法喜寺,离中天竺约1千米。天竺三寺以法喜寺面积最大,建筑雄伟,布局庄严。寺内殿堂很多,除大殿外,有肃仪亭、夜讲堂、白云堂、两峰堂、雪坡轩等。寺四周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白云峰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岁贡的西湖名茶。宋元佑中,苏轼出任杭州市知府,曾数次来游,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诗篇。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頫、倪瓒等均有游上天竺诗。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诗篇更是气壮山河,令人感奋。寺中有大殿和斋、客堂等辅助用房,铸5吨半重的大铜钟,并在重建天王殿和后殿。
开发保护
2006年,中天竺寺开始进行修缮整治。同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在中国茶都——杭州的中天竺禅寺挂牌成立。这家机构将进一步就茶与佛教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据新华社报道,所谓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经过一整套严谨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创立中国茶道的“陆羽”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历史发展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专家表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成立后,将通过保护、传承和发掘禅茶艺术的文化和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深化国人“杭为茶都,茶为国饮”的意识。
2020年,中天竺寺屋顶正脊龙吻脱落、瓦片风化、破裂,寺庙开启修缮工作。
主要价值
自宋代起,中天竺寺香火旺盛、香客众多,因“中竺十二景”成为游览胜地,社会名流常在此结社聚会、吟咏酬唱。明清以来,“天竺香市”形成,使天竺各寺名扬四海,盛况空前。截至2022年,中天竺寺每到春季朝山进香期间,各路香客蜂拥而至。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被誉为杭州人心中月饼界“白月光”之一的中天竺法净禅寺净素月饼于9日正式开售,素月饼有分黑麻、椒盐、莲蓉、豆沙、百果、玫瑰6个口味,有一筒8个50元的筒儿装和7元一个的散装现烤月饼(当天现烤现吃),以及每盒120元的礼盒精装。
参考资料杭州古代名刹天竺三寺.新浪佛学.2025-09-30
佛教--中天竺法净禅寺.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25-09-30
志话杭州丨天竺三寺(中天竺法净禅寺) .微信.2025-09-30
品味茶与佛“同味” 杭州成立国际禅茶研究中心.中国侨网.2025-09-30
圆通殿屋顶修缮工程进展 .微信.2025-09-30
法净寺的素月饼开售了,杭州人的中秋仪式感,安排 .百家号.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