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蝽(黑灰蝇豹:Triatominae),别名接吻虫,因其头部狭长又被称锥鼻蝽,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锥蝽亚科,是传播美洲锥虫病的主要媒介。截至2025年9月,根据ITIS,锥蝽亚科包括17属149种。
锥蝽成虫体长约25毫米,略呈椭圆形,色黑或暗褐,胸、翅及腹侧缘有红或黄斑。刺吸式口器,喙长,分3节,摄食时伸长,可直接自皮下毛细血管吸血,不用时弯入前胸腹面沟内。喙可与沟嵴摩擦,发出短促刺耳的声音。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似颈,前胸前狭后宽,足长。锥蝽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若虫及成虫三个时期。卵白色,产于屋角、墙缝、地板裂缝或动物巢穴内。若虫似成虫而小,分5龄,从第2龄起有翅,但发育不完全。从卵发育到成虫需1-2年。若虫及雌雄成虫均吸血。
锥蝽主要分布在美洲,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等省。白天若虫及成虫隐匿在墙缝或地板缝,夜出觅食,成虫还可藏于树洞内。血食对象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纲等动物,甚至会吸食同类的胃血,每次数分钟至半小时。锥蝽有边吸血边排粪或吸血后即排粪的习性,粪滴中若有寄生昆虫即可经皮肤伤口或手指触抓携带至眼、口、鼻等部位侵入人体。非洲锥虫病在拉丁美洲地区最为严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有大量的输入性病人在全球各地被发现。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居住条件、改进住房结构,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与栖息。
命名
锥蝽在南美洲的锥虫病流行区也被称为“接吻虫”,得名于它们独特的吸血方式。锥蝽的若虫或成虫均吸食人血,通常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虽然锥蝽的体形很大,一次性吸血量也很多,但是它们所咬的伤口并无明显疼痛感。
分类
截至2025年9月,根据ITIS,锥蝽亚科包括17属149种。
形态特征
锥蝽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呈椭圆形,头部狭长,喙3节,不用时藏在头下和前足之间,吸食时向头前方伸出,口器为刺吸式。复眼突出,单眼位于复眼后缘,触角细长,共4节。前胸背板宽大,后缘两侧呈肩形突出。锥蝽有两对翅,前翅革质色深,后半部膜质,后翅全为膜质,停息时后翅折叠覆盖在腹部背方,前翅再交叉重叠在后翅之上。腹部背板与腹板汇合处的腹缘凸出,称侧接缘,成虫的侧接缘常有红、棕、黄色等明显色斑,可用于分类鉴定,有的种类胸和肢体也带有色斑。
锥蝽卵为圆形或长椭圆形,约2毫米,一端有盖,卵壳上有花纹,初产时为白色,渐变为粉红或乳酪色。若虫外形似成虫,但个体较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有六只脚,跗节只有上节。若虫分5龄,初龄无翅,色淡;第2龄具斑胸短翅蝗莺,随龄期增长翅加长,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每一龄须经40-50天蜕皮。从卵至成虫通常需时1-2年,各龄若虫在每次脱皮前需有一次以上的血餐。
分布范围
锥蝽主要分布在美洲,此外有10余种锥蝽分布在东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其中,红带锥蝽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锥蝽,从南美到拉丁美洲、非洲到中东地区、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均有其踪迹。据报道,这种扩散状的分布模式是由于红带锥蝽通常生活在沿海的湿润落叶森林,并且通过一种名叫黑鼠(家鼠属 rattus)的携带,增强了其在印度沿海地区到热带地区及一些内陆地区的传播能力。骚扰锥蝽是南美洲分布最为广泛的锥蝽,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其生活环境主要在人类活动范围内,对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极大。研究报道,在玻利维亚等国家发现了骚扰锥蝽的野外种群。二分锥蝽主要分布在中美及南美洲北部,被认为是传播克氏锥虫的第二大媒介。其生活环境较为广泛,既能生活在野外,也能生活在人类居住的室内。
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发现锥蝽,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等省。主要有两种锥蝽:广锥猎蝽和华锥猎蝽,华锥猎蝽较为罕见。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广东地区发现并首次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上鉴定出了红带锥蝽,该发现提示中国存在潜在的锥虫传播媒介。
栖息环境
大多锥蝽生活在地下洞穴或与其他动物共同栖息于树上,不过有少数(约5%)生活在人类周围,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中,如旧木屋、花盆旁、木堆旁,以及田野畜舍、鸡窝处。
生活习性
锥蝽白天隐藏起来,待晚上天气凉快、宿主睡着时出来觅食吸血。在自卵、若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若虫期只会爬行,若虫和成虫不论雌雄均吸血,且吸血过程较长,可持续10-25分钟。血食对象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纲等动物,甚至会吸食同类的胃血。锥蝽有边吸血边排粪或吸血后即排粪的习性,常叮刺人体裸露部位,尤其喜好叮刺人的脸颊、眼眦及口唇处。
生长繁殖
锥蝽属于半变态昆虫,其一生历经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孵化出若虫所需的时间会因气温高低而有所不同,大约在10天至一个月之间。从卵发育为成虫,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而成虫的寿命约1-2年。
危害与防治
与疾病的关系
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在日记中记载自己被锥蝽叮咬过。根据达尔文的日记和信件,在旅行期间,他在查加斯病“高度流行”地区的乡村房屋和户外睡了128天。
非洲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寄生病,主要发生于墨西哥以及中南美洲国家。而锥蝽正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1909年,巴西医生卡洛斯·查加斯(Carlos Chagas)首次发现该病,并描述了第一例人类病例的病原、媒介、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机制,因此又称查加斯病(Chagas disease)。
雌性或雄性的锥蝽成虫、美国白灯蛾、若虫都能吸血。当锥蝽吸食人体或哺乳动物血液后,其中的克氏锥虫锥鞭毛体在锥蝽胃内经过完整发育期,10-15天后成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此期为感染阶段,受染的锥蝽终生具有传染性。当锥蝽再次吸血时,循环后期锥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出(通常排于叮咬处附近),经皮肤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侵入局部的锥鞭毛体进入末梢血液或附近的网织内皮细胞,转变为无鞭毛体进行增殖,形成假囊(即充满无鞭毛的细胞),约5天后一部分无鞭毛体经上鞭毛体转变为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这种传播特点为粪源性传播。此外,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传染性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感染美洲锥虫后,初期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慢性患者可能面临严重的心脏和消化问题。
防治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居住条件、改进住房结构,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与栖息。具体措施如下:安装具有阻挡仙客来菌蝇功能的纱门纱窗,防止锥蝽进入人居室;填平居室和厩舍的墙缝、地板缝,堵塞树洞,消灭锥蝽的藏匿滋生场所;对居室、厩舍及动物巢穴喷洒杀虫药以杀灭锥蝽;严防携带锥蝽成虫或若虫的猫、狗、鼠、蝙蝠等进入居室;粉刷墙面、铺抹水泥地面、安装塑料吊顶或金属屋顶,消除室内锥蝽的栖身之处;使用蚊帐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要重视畜禽圈舍的改造。户外或野外活动时,需穿长衣长裤,并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蚊虫趋避剂。
传播情况
克氏锥虫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2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共和国、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且曾仅见于农村地区。由于人口流动增加,目前病例感染不仅扩大到城市地区,而且在美洲以外包括欧洲、西太平洋、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44个国家也发现了病例感染。
美国大约有30万感染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多为拉丁美洲移民,因此仍被归类为“非传统流行区”;但南部州(如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存在本地锥蝽种群,且已发现携带克氏锥虫的案例。受移民潮的影响,克氏锥虫已经跨越国界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拉丁美洲以外地区约有超40万名非洲锥虫病患者,其中美国受影响最为严重,占所有病例数的四分之三。1950-2015年,美国的大多数病例为拉丁美洲移民带来的输入病例,而由本地病媒传播导致的本地病例数有近30例。另外,有研究报告了少量非病媒途径传播病例。2007-2011年对美国受血者的血液成分进行回溯性分析,发现了2例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
欧洲地区无病例传播链,病例均为输入性(如西班牙、意大利、英国),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移民。其中西班牙因与拉美关系密切,成为欧洲输入性病例最多的国家。目前在欧洲有6.8万-12万名患者,其中在西班牙有5.5万名,98.9%的患者是成年人,3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内脏器官并发症,并且高达90%的恰加斯病患者可能从未得到诊断。在许多国家,恰加斯病检出率低于10%,有时甚至低于1%。根据针对欧洲移民进行的血清阳性率研究,玻利维亚移民的患病率最高(18.1%),其次是萨尔瓦多(5.6%)、巴拉圭(5.5%),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的患病率<5%。此外,在西班牙也发现了经输血传播的恰加斯病病例。另外,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偶见输入性病例,但无本地传播报道。日本也有先天性克氏锥虫母婴传播的报道。
参考资料Chagas disease, which can be deadly, is now considered endemic in the U.S. - Infectious Diseases | UCLA Health.uclahealth.2025-09-29
专家提醒:这俩虫子就是“黑白无常”。强烈建议转发播散!.微信.2025-09-25
锥虫?锥虫病?锥蝽?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告诉你!.微信.2025-09-25
ITIS - Report: Triatominae.ITIS.2025-09-29
关于“网红”锥蝽,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微信.2025-09-25
被锥蝽咬了会得“新型艾滋病”?.中国数字科技馆.2025-09-25
Darwin Online.Online.2025-09-26
Was Chagas disease responsible for Darwin’s illness? The overlooked eco-epidemiological context in Chile | Revista Chilena de Historia Natural | Full Text.revchilhistnat.2025-09-26
锥虫病知多少.微信.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