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英文名: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指的是在农历中历逢闰年则将不含中气的月份规定为闰月,并用上个月的名称或序数将其命名为“闰某月”。中国古人在编创历法时增设闰月,目的是保证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
公元前500多年,中国古人采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和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闰月被放在年终。西汉初年,编制太初历,闰月被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唐代,《麟德历》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清代编制时宪历,规定把两次冬至之间含有13个月的年份定为闰年,把闰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个规则一直被沿用至今。
闰月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衍生出了许多与闰月有关的传统习俗,如闰月为父母送闰月鞋、闰月为老人准备寿衣以求延年益寿、闰月娘家给女儿送雨伞祝福早生贵子等。
基本释义
阴历是以朔望月作为单位的历法,阳历是以太阳年作为单位的历法。古人的历法,既非纯阴历,更非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在古人的历法里,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共有十二个月,有六个小月、六个大月,每个小月二十九天,每个大月三十天,这样全年算下来,是354天。而一个太阳年大约是365天,两者比较,前者一年大概要少掉11天,这样累积经过三年,就会相差一个月余的时间,所以古人每三年,就要配置一个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能够大致和一个太阳年相当,这样,也方便和自然时令相配合。
三年一闰,那么按理来说,六年两闰,但六年两闰,又少了些,于是古人有时就来个五年两闰,但五年两闰,又多了些,所以后来就规定,十九年里共闰七个月。早在殷周时代,古人就已经置闰了,当时的闰月一般放在年末,叫做“十三月”,但当时置闰,并没有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甚至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一年再闰的状况就没有再发生了。汉初沿用秦制,把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头,把九月作为一年的结束,所以汉初置闰,是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置闰由来
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所采取的传统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又融合阳历成分而形成的历法,即为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阴历则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根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第奇数个就叫做节气,第偶数个叫中气。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会没有中气而只剩节气了(也就是下一个中气位于之后第二个农历月的月初)。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历史沿革
《易经·系辞上》说:“五年再闰。”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五岁再闰的历法还不够精密,因为五年置闰两次,却又多出了1¾,所以后人又规定十九年七闰。
商周时代,历法未密,闰月都在岁末。秦朝以十月为立春,所以闰月称为后九月。汉初还沿用秦旧法,直到刘彻太初元年改历以后,才改为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发现之前的历,以建亥(即农历十月)为岁首已不适用,遂任命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荀子、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颁布新历《太初历》。
《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首),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354.36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史籍佐证
《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史记·五帝本纪》:“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公元前104年,刘彻觉得先秦历法有诸多弊病,于是下令制定新的历法,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绞尽脑汁,制定了“太初历”,从此中国的历法中有了设置闰月的明确规则。
《后汉书·朔闰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闰十二月壬子朔」。【翻译: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岁次戊子,该年闰十二月】。
《绵阳通鉴》:「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闰二月,乙丑朔」。【翻译: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岁次丁酉,该年闰二月,此外,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也闰二月】。
唐.罗让《闰月定四时》—— 月闰随寒暑,度畴人定职司。馀分将考日,积算自成时。
唐.许稷《闰月定四时》——玉律穷三纪,推为积闰期。月馀因妙算,岁遍自成时。
唐.乐伸《闰月定四时》——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六旬馀可借,四序应如期。
宋.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闰月月望,月即寻常。云埋即闇,云散即光。
《旧唐书。卷三十七》志第十三记叙:麟德甲子元“历凡朔盈日名,即为定朔日名。其定朔日名,十干与来月同者大,不同者小。其月无中气者为闰月。”,此后的各历不在记有闰章。
置闰方法
十九年七闰法
按照“十九年七闰”法,的确可以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但需要注意的是,“十九年七闰”也并不是精确的结果。经过计算发现,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长度之间,仍然存在误差,因为19*365.2422-235*29.5306=0.0892天,也就是说,每过19年,二者之间就会有0.0892天的误差。这样一来,每过213年就会积累出现约1天的误差,而这1天的差是不能随便忽略的。因此,即使按照“十九年七闰”,农历每一两百年就需要修正一次。正因为这样,到了西汉初年的太初历,就改为“无中置闰”法。
无中置闰法
这里的“中”,指的就是中气。在学习二十四气的时候讲过什么是中气。一年的二十四气,有一半是中气,一半是节气。假如从立春开始,第1、3、5等奇数位置的是节气,那么第2、4、6等偶数位置的就是中气,例如,雨水、春分等都是中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气是阳历,把它引入历法,可以保证农历的各个月与实际的季节不会脱钩。人们发现,如果把12个中气,分别与一年的12个月对应起来,就能保证季节的对应。
例如,可以规定第一个中气雨水,必须落在农历的正月里,第二个中气春分,必须落在农历的二月里,以此类推,直到冬至必须在十一月里,而大寒必须位于十二月里。总之,只要坚持以上原则,来排布农历的各个月,就可以使得历法与自然相和谐,既然农历的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中气相对应。那么又怎么会出现闰月呢。
中国古代几乎一直都采用平气法,而定气法是清朝时才采用的。按照平气法来计算: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全年有12个中气,既然平气法是按照时间来平分一年的长度,于是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就是365.2422除以12,等于30.4368日。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29.5306日,它比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要小。就会出现某个朔望月,从初一到月末,全都刚好落在两个中气之间的情况。上一个中气落在农历上一个月的月末,而下一个中气落在下一个月的头几天里,在这个月之内就没有中气了。
“无中置闰”法就是把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规定为闰月。公元前104年刘彻时期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开始采用无中置闰法。
农历的置闰法,从十九年七闰法变成无中置闰法,从原理上看是更加合理了。尽管无中置闰法实际上也是在19年当中会出现7个闰年,从表面上看与十九年七闰法一样。但是,它在置闰时,考虑了二十四气的阳历时间节点,能把阴历和阳历更好地调和起来。
具体来说,十九年七闰法,并没有明确在需要置闰的那一年,到底把哪个月置闰。而无中置闰法,不但满足了十九年七闰的周期,而且还明确了在闰年里面,到底把哪个月定为闰月的规则。由于它是把无中气的那个农历月设置为闰月,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阴历的朔望月和阳历的二十四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应该说,无中置闰更能体现农历作为阴阳合历的性质,保持了阳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农历的每个月都有名称,例如,正月、二月、三月,一直到腊月,但是闰月是没有单独名称的,它的名称需要跟随它前面的那个农历月来命名。例如,某一年农历四月后面的那个月假如不包含中气,按规定就需要把它置闰,于是就把这个闰月叫作“闰四月”。
当闰则闰法
自从汉朝初年开始,无中置国法一直被各代历法所采用。但是,到了清代,由于对二十四气的划分方法,从平气法改为定气法。也就是说二十四气不再按照一年的时间长度来等分,而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周的轨迹,从空间长度上等分24份。而无中置闰法是基于平气法的。今天行用的农历采用的是定气法,不能用前面的方法来计算两气之间的平均时间长度,而是要具体看两个中气点之间到底有多少天。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年当中有两个不包含中气的朔望月。假如继续采用无中置闰法,一年就有可能出现两个闰月,显然,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新的置闰方法和古代的无中置闰法有所不同,叫作“当闰则闰”法。
依据
农历闰月的设置,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闰四月
古代劳动人民把前个节气称"节气";而后个节气称为"中气"。农历的一个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以2001年为例,这一年农历四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闰四月也就因此而来。
四月正是种庄稼的时日,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 但因为有两个四月,这个春天里,就有可能出现天气反常的现象,导致倒春寒出现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四月份正是一年当中,青黄不接的时候,两个四月份,也就比之前多了一个月出来,很多人可能存在粮食不够的情况。正好四月份树木已经开始发芽了,所以,只能吃树叶来充饥了。
闰六月
2025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中气大暑,下一个中气处暑在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这当中的7月25日至8月22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上一个月是农历六月,所以这个闰月就称为闰六月。闰月现象每隔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下一个有闰月的年份是2028年,是闰五月,再次出现闰六月则在2036年。闰六月并不罕见,本世纪这100年里共有六次,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公历和农历对照
中国现行采用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公历遵循太阳周年视运动,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分为12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28天四种,均是人为规定),全年365天或366天。
农历是以月相盈亏兼顾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一年12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一个元旦和一个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置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产生原因
星体运动
关于中国的农历(实际应叫做汉历),许多人存在着误解,常常把农历混同于阴历。
世界上的历法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人为规定;一类是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只有年的月数可以人为地规定;第三类是阴阳历,就是以月球平均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月,但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又与地球平均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相等,如中国的汉历、藏历。
所以,中国的汉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
汉历中的阴历成份和阳历成份各有用处。阴历可以指明月亮的盈亏,还可以预告潮汐。
阴阳历的用处更大,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因此作为阴阳合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才叫做农历。所以,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如果把农历称为阴历就不妥当了。
太阳、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日历。年复一年,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运转,地球上的万物也在日月轮回中生息繁衍。
月相盈亏
每当新的一个月开始,月球就自太阳的左侧露出一点点光,这就是新月,形状像是一弯反过来的英文字母C。日复一日,“月亮”出现在夜空的部分愈来愈多,从蛾眉月(crescent)、弦月(quarter)、凸月(gibbous moon)到最后的满月(fll moon),这段月相“由亏转盈(waxingphase)所需的时间约13天。
只有在满月的时候,月球才完全逃离太阳的势力独自在夜空中反射最大量的光。之后,月相“由盈转亏”(waningphase),月亮又回到了白昼的天空,俨然是太阳的领航者之姿。月球沉落的时间也愈来愈晚,直到另一轮13天过去,月球才会与太阳在黎明前分离,C字形的新月在太阳的右侧发出微弱的光。
月亮从夜空里消失,只出现在白昼的天空,看不见它,这段新月时期大约3天之久。月相变化的整个周期称为太阴周期,是两次满(新)月之间的时间,平均是 29.53059天。
如果改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日 × 13 = 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腊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立春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月份)。
计算方法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是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民俗
双春闰二月,在驻马店市,每逢闰年闰月,出嫁的女儿都会给父母买一双新鞋,希望父母能健康平安。买闰月鞋有讲究,一般都是前一个月准备好,等到闰月的那个月再让老人穿,以求闰月增寿、闰月添福,表达了做子女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儿女对老人的孝敬。有些地方还会送其他的礼物,比如在江西抚州一带,出嫁女要送母亲一只银手镯,为母亲祈福平安。而在铜鼓东山乡地区,俗以为闰月年份是“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时为老人准备寿衣、寿材,会起到更好的祈福延年的效果,如果父母年过六旬,有孝心的子女会在此时准备寿衣、寿材,为其增寿。
在福建闽北的青山绿水间,尤其是南平市所辖的县区,流传着一项饱含温情、跨越时光的独特习俗——吃闰月饭。每当农历历法中迎来一个闰月,娘家必定郑重其事地邀请已出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共享一餐饱含深意的饭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餐,更是一份代代相传的情感契约,凝结着家庭最深沉的爱与牵挂。
吃闰月饭的核心寓意,首先是诉不尽的思念,女儿远嫁,是父母心头永远的牵挂,闰月这个“多出来”的特殊月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娘家借此契机,向女儿传递那份平日或许羞于言表的深切思念与殷殷关怀。而“后头有娘家”的宣告,是这一习俗最核心、最动人的寓意,一句朴实无华的“后头有娘家”,是向女儿宣告:无论你身处何方、境遇如何,娘家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避风港,它强化了女儿与原生家庭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血脉纽带,给予她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归属感。同时,饭桌之上,也无声地寄托着娘家人对女儿小家庭和睦美满、生活顺遂的诚挚祈愿。
闰月饭的菜单绝非随意,核心的“老三样”承载着代代相传的象征密码,兼具深刻寓意与古时生活的实用智慧。其中,糯米饭取其极强的粘性,寓意亲情绵长、永不间断,象征着无论女儿嫁得多远、时光如何流逝,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始终坚韧如初,无法割离;咸带鱼因“带”与“代”谐音,寓意亲情代代相传、香火绵延不息,寄托着家族血脉延续、亲情永恒的美好期许;咸鸭蛋传统在陶瓮中腌制,咸蛋黄色泽如金,寓意“瓮中有金”,象征着财富、吉祥与生活的富足安康,以此祝福女儿夫家衣食无忧,富贵兴旺。这三样食物,除了蕴含美好寓意外,在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过去,还具有耐储存、不易变质的特点,这使得它们成为娘家精心准备后,即使女儿不能亲至,也能方便地赠送或捎带的情感信物。在“老三样”的基础上,娘家会倾其所能,根据经济条件增添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等佳肴,力求丰盛体面,让女儿感受到娘家的重视与疼爱。
武夷山有喝闰月茶的习俗,主要是妇女,男人不得参加。由农家妇女轮流做东,邀近村的女客入席,以茶代酒,互相敬茶,边喝边聊,可起到融洽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
参考资料“闰年”、“闰月”用英语怎么说?.微信公众号.2025-09-19
癸卯兔年农历二月共59天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新浪网.2025-09-19
今天正式进入!下一次在2036年.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5
闰月.辞海.2023-12-21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新华网.2023-12-21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今年为啥要“闰二月”?一文读懂.澎湃新闻.2023-12-21
“闰二月”驻马店人纷纷买闰月鞋向父母表孝心.澎湃新闻.2025-09-15
两千多年前的太初历,仍影响着今天的生活.中工网.2025-09-15
闰月——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微信公众号.2025-09-15
闰六月今结束,再次出现要等到2036年.光明网.2025-09-15
闰月话说“闰月饭”.微信公众号.2025-09-15